时空流转 历史真相只有一个
着名作家白先勇在今年于两岸三地同时出版新书「父亲与民国」收到热烈迴响,29日他在纽约演讲,接受世界日报专访时感性表示,「父亲这一生相信民国,他的信仰在这一生始终如一」,而「民国记忆已经被压得太久了」,需要不断被还原、蒐集史料。未来他还打算写一些对父亲的个人回忆。以下为访问问答实录。
民国记忆被压得太久
问:您在大陆七个城市,也在台北和香港举行演讲,讲到现在有什么感触?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看您的书有什么不一样?
白:大家非常想追求真相,到底真实情形是什么样?大陆对民国史解释会有掩盖或扭曲,真的太久了,包括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他们都很想知道仗怎么打的,那些学生非常认真和好奇。我的书都是照片,照片会讲话,其中95%他们没有看过,那个视觉冲击(Visual Impact)大得不得了。民国记忆已经被压得太久了。
在台湾也一样,台湾对民国史也是很多空白。我到台湾国防部、国防大学去演讲,学生也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像我那一辈人感触就深了,很多是国民党后代;年轻人非常好奇,因为没看过不知道,历史书上没有讲,比如在台湾,到底中国大陆怎么丢的,还没讲清楚。
问:就这个历史补白工作,「父亲与民国」显示什么样的意义?
白:第一个意义是对父亲的,他真实做过什么事情,他的功劳,这个把它还原,他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北伐抗战、和共产党的,这些东西很多历史书上都不讲的;第二是民国史还原。
问:回顾您父亲的传奇一生,从儿子角度,过去到现在您怎么来看这个传奇?说到对您父亲的历史评价,日本当年评价说,战神来了,您怎么看?
白: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军人,也是一个在民国扮演很重要角色的将领,纽约时报曾说他是最杰出将领,我想他的军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像武昌起义,见证了民国诞生;北伐是他完成的;抗日时最重要几个战役,台儿庄和长沙会战,是他指挥的;国共内战,打到最后,很多国民党军投降了,我父亲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一生相信民国,在最危急的时候,他到台湾和民国共存亡,可见他的信仰在一生中始终如一。
还要看当时社会的时空背景,那个时候讲他是抗日英雄,是因为台儿庄打完了,是全国人看法;但以后历史在变迁,成王败寇,胜利者他有发言权,中国重写历史,我觉得现在是颠倒回来(的时候)。
「台北人」用文学谈历史
问:从当年写「台北人」,其实是写您父亲那种沉重和忧愁;到现在写「父亲与民国」,您感触是什么?
白:我有位朋友讲,说「台北人」是用文学讲历史沧桑;「父亲与民国」是用历史讲历史沧桑,这两个前后也有关系。
问:谈到沧桑,您谈到白将军献身民国,但没有得到国共正确公正的历史评价,您希望对白将军有一个怎样的公正历史评价?
白:我觉得历史最主要写的是真相,不是真相就不是历史,比如我父亲当年到底做过什么事情,像二二八事件之后,父亲到台湾去宣慰,救了很多人,这种史料应该被还原。
问:像二二八,您书中提到父亲和瑞芳李家那种感情?
白:对,那是很真诚的,他(父亲)和老太太很奇怪很有缘份,不过李家老太太儿子在二二八时被关在牢里,父亲救了他。
盼能公正评价白崇禧
问:这本书现在出来了,像齐邦媛讲期待30年,现在这个时机(Timing)也正好,像「蒋介石日记」也已出来了。您觉得对照两本书,我们该如何还原真相?父亲在世时,有提过两个人的事情吗?
白:那就是双方都有看法,恐怕以后要等以后的历史学家慢慢研究,做一个公平评论。我父亲和蒋介石之间非常复杂,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讲得完的,他们40年关系,中间分分合合。他提过,用一句话来概括两个人关系,「总统很重用我,这是真的;可是有些话呢,他没有听,最重要的没听」,我想他指的是东北四平街会战和徐蚌会战。
叙述历史有图有真相
问:您觉得透过600幅照片呈现的方式,跟中央研究院的口述历史,当然还有程思远写的「白崇禧传」,您觉得整个展现(orientation)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白:我觉得这就是铁证,你说台儿庄是谁打的,讲半天讲不清,照片在那就是嘛,一张照片就说明了所有事情;你讲崑崙关是谁打的,在出师之前阅兵他就在那里。我觉得有时照片更直接,文字有时还有观点,可以驳你,照片没有话讲。
问:从齐邦媛「巨流河」,到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对照这几本书,您怎么看?
白:我觉得是很好的时候,我觉得现在是民国史重新填补的时候,民国史太多空白了,我们做得太少了。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连中日抗战史都没有讲清楚,所以才有钓鱼台的事情啊,到今天还在闹。
问:您是什么时候回大陆,再回去和您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有回老家看吗?怎么看两岸对这本书的一些争议?
白:第一次回去是1987年,那边这几十年变化翻天覆地。这次有回老家桂林看,还到南京老总统府开了一个白崇禧座谈会,很不平常的。我觉得现在大陆能出这本书已经不得了了,和时间上有关系,前两年恐怕不行。争议是一定有的,我看恐怕还要争,很长一段时间还要争;但我觉得历史只有一个真相,没有两个。
民国记忆被压得太久
问:您在大陆七个城市,也在台北和香港举行演讲,讲到现在有什么感触?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看您的书有什么不一样?
白:大家非常想追求真相,到底真实情形是什么样?大陆对民国史解释会有掩盖或扭曲,真的太久了,包括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他们都很想知道仗怎么打的,那些学生非常认真和好奇。我的书都是照片,照片会讲话,其中95%他们没有看过,那个视觉冲击(Visual Impact)大得不得了。民国记忆已经被压得太久了。
在台湾也一样,台湾对民国史也是很多空白。我到台湾国防部、国防大学去演讲,学生也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像我那一辈人感触就深了,很多是国民党后代;年轻人非常好奇,因为没看过不知道,历史书上没有讲,比如在台湾,到底中国大陆怎么丢的,还没讲清楚。
问:就这个历史补白工作,「父亲与民国」显示什么样的意义?
白:第一个意义是对父亲的,他真实做过什么事情,他的功劳,这个把它还原,他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北伐抗战、和共产党的,这些东西很多历史书上都不讲的;第二是民国史还原。
问:回顾您父亲的传奇一生,从儿子角度,过去到现在您怎么来看这个传奇?说到对您父亲的历史评价,日本当年评价说,战神来了,您怎么看?
白: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军人,也是一个在民国扮演很重要角色的将领,纽约时报曾说他是最杰出将领,我想他的军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像武昌起义,见证了民国诞生;北伐是他完成的;抗日时最重要几个战役,台儿庄和长沙会战,是他指挥的;国共内战,打到最后,很多国民党军投降了,我父亲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一生相信民国,在最危急的时候,他到台湾和民国共存亡,可见他的信仰在一生中始终如一。
还要看当时社会的时空背景,那个时候讲他是抗日英雄,是因为台儿庄打完了,是全国人看法;但以后历史在变迁,成王败寇,胜利者他有发言权,中国重写历史,我觉得现在是颠倒回来(的时候)。
「台北人」用文学谈历史
问:从当年写「台北人」,其实是写您父亲那种沉重和忧愁;到现在写「父亲与民国」,您感触是什么?
白:我有位朋友讲,说「台北人」是用文学讲历史沧桑;「父亲与民国」是用历史讲历史沧桑,这两个前后也有关系。
问:谈到沧桑,您谈到白将军献身民国,但没有得到国共正确公正的历史评价,您希望对白将军有一个怎样的公正历史评价?
白:我觉得历史最主要写的是真相,不是真相就不是历史,比如我父亲当年到底做过什么事情,像二二八事件之后,父亲到台湾去宣慰,救了很多人,这种史料应该被还原。
问:像二二八,您书中提到父亲和瑞芳李家那种感情?
白:对,那是很真诚的,他(父亲)和老太太很奇怪很有缘份,不过李家老太太儿子在二二八时被关在牢里,父亲救了他。
盼能公正评价白崇禧
问:这本书现在出来了,像齐邦媛讲期待30年,现在这个时机(Timing)也正好,像「蒋介石日记」也已出来了。您觉得对照两本书,我们该如何还原真相?父亲在世时,有提过两个人的事情吗?
白:那就是双方都有看法,恐怕以后要等以后的历史学家慢慢研究,做一个公平评论。我父亲和蒋介石之间非常复杂,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讲得完的,他们40年关系,中间分分合合。他提过,用一句话来概括两个人关系,「总统很重用我,这是真的;可是有些话呢,他没有听,最重要的没听」,我想他指的是东北四平街会战和徐蚌会战。
叙述历史有图有真相
问:您觉得透过600幅照片呈现的方式,跟中央研究院的口述历史,当然还有程思远写的「白崇禧传」,您觉得整个展现(orientation)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白:我觉得这就是铁证,你说台儿庄是谁打的,讲半天讲不清,照片在那就是嘛,一张照片就说明了所有事情;你讲崑崙关是谁打的,在出师之前阅兵他就在那里。我觉得有时照片更直接,文字有时还有观点,可以驳你,照片没有话讲。
问:从齐邦媛「巨流河」,到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对照这几本书,您怎么看?
白:我觉得是很好的时候,我觉得现在是民国史重新填补的时候,民国史太多空白了,我们做得太少了。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连中日抗战史都没有讲清楚,所以才有钓鱼台的事情啊,到今天还在闹。
问:您是什么时候回大陆,再回去和您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有回老家看吗?怎么看两岸对这本书的一些争议?
白:第一次回去是1987年,那边这几十年变化翻天覆地。这次有回老家桂林看,还到南京老总统府开了一个白崇禧座谈会,很不平常的。我觉得现在大陆能出这本书已经不得了了,和时间上有关系,前两年恐怕不行。争议是一定有的,我看恐怕还要争,很长一段时间还要争;但我觉得历史只有一个真相,没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