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现代设计? 需社区决定
牌楼还是拱门?华埠标志性建筑话题再起。过去提出建立传统式牌楼且主管该事务的纽约中华公所由主席吴国基代表表示,「还是具有中国风味的传统式牌楼比较能突显华埠的特点,最佳安置地点是勿街和坚尼路交口。」听到华埠商业改进区目前正在着手进行华埠标志性建筑建造计画,而非由中华公所负责,吴国基表示,「还没有从华埠商业改进区的人员那里直接听说商改区将负责标志性建筑建造计画,如果属实,希望中华公所也能参与」。对于商改区将全权负责该计画,吴国基表示「乐见其成。」华埠牌楼计画酝酿40年却迟未成形,吴国基表示最大的原因是「地点谈不拢,且大家意见分歧,和市府无法达成协议,也不见市府释出愿意提供牌楼预定地点公有地的善意」。他指出,过去提出的计画以「勿街和坚尼路的交口为预定地,该地点是华埠人潮最集中的地方,在该地建牌楼,符合华埠门户精神。」谈到目前商改区提出的六个地点,吴国基摇头表示,还是原本勿街和坚尼路的交口最为理想。老华埠的人都偏好传统牌楼而非现代建筑。纽约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邓遐勋就表示,如果要安置一个标志性建筑来代表历史悠久的纽约华埠,牌楼当然是首选。曼哈坦第二社区委员会委员马士珍则表示,华埠的特色渐渐在流失,保存中国特色的牌楼具有历史教育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新一代的华埠人则偏好现代设计。从小在华埠长大的华埠共同发展机构公关主任关家活就偏好纽约市立大学科技学院建筑系学生Eddy Hernandez提出的船型设计,这个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很像时报广场的公共阶梯,帆船也带有移民意味,有意义又不过时。关家活说,华埠的标志性建物要由社区一起参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