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选将辩论 刘醇逸抢眼
有意角逐2013年纽约市长的四位民主党参选人28日在曼哈坦中城进行公开辩论,主题为「后彭博时代」(the Post-Bloomberg Era)。刘醇逸、柯魁英(Christian Quinn)、汤信(William Thompson)、白思豪(Bill de Blasio)就飓风「珊迪」对纽约市的经济影响、如何从联邦获得纽约市所需的补助、如何帮助纽约市小商家成长等问题展开讨论。身为市议长的柯魁英和市主计长的刘醇逸在经济方面比其他两位参选人更有发言权,发言内容也更为具体。刘醇逸表现抢眼,更提出「终止市府补贴,降低所有商家税收」的「疯狂主张」(crazy idea)。
此次活动由「克莱恩商业周刊」(Crain's)与「纽约市伙伴」(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共同举办,「纽约市伙伴」主席韦德(Kathryn S. Wylde)和「克莱恩商业周刊」编辑Glenn Coleman主持。因曼哈坦区长斯静格上周宣布改选主计长,因此出席的参选人由五人变成四人。
在回答如何帮助小商业发展时,刘醇逸提出一个自称为「疯狂的主张」,他要求取消纽约市对部分大公司的补贴(subsidy),让所有大、中、小商业都享受同样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批评纽约市经济发展局(NYC EDC)的补贴政策,指出据主计长办公室的审计,那些接受补贴的大公司中,仅有极少部分按照承诺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花几千万元纳税人的钱给那些公司,但纽约市却没有监督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创造了就业机会」。
刘醇逸还在阐释经济观点时提出要改革收入税制,他引用「股神」巴菲特的理论,指出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不会影响高收入者的投资决定,也不会将他们「赶出」纽约市,让年收入5万元和100万元的人交同等比率的税收,「不是进步性的税收政策」。
柯魁英以市议会近年来对小商业的扶持政策为例,表明自己对小商业一贯支持。在灾后重建议题上,柯魁英提出纽约市是「河流上的城市」(river city),面对未来可能越来越频繁的水灾要积极应对,通过建立防洪堤、更新楼宇局评比标准、加强渡轮和公车建设等,让纽约市成为令荷兰、伦敦都刮目相看的「河流上的城市」。此时,刘醇逸提出,纽约市不仅是「河流上的城市」,更是「港口城市」,为了应对未来,必须要增加基础建设,继续拨款给基础建设项目,同时重振「港口城市」雄风。
公益维护人白思豪在整场辩轮中,多次提到要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就业机会和减少小商业的负担,但没有提出具体措施和想法。唯一一个具体提议就是除了联邦拨的救灾款项外,纽约市还可以利用周边地区的政府退休金,进行灾后重建和未来投资。
前市主计长汤信则以「多元城市」为中心,多次强调要联合五大区各族裔民众的力量,甚至未来市长要联合芝加哥等外地城市市长结成同盟,以便争取联邦拨款,商讨解决教育、就业等共同面对的问题。
此次活动由「克莱恩商业周刊」(Crain's)与「纽约市伙伴」(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共同举办,「纽约市伙伴」主席韦德(Kathryn S. Wylde)和「克莱恩商业周刊」编辑Glenn Coleman主持。因曼哈坦区长斯静格上周宣布改选主计长,因此出席的参选人由五人变成四人。
在回答如何帮助小商业发展时,刘醇逸提出一个自称为「疯狂的主张」,他要求取消纽约市对部分大公司的补贴(subsidy),让所有大、中、小商业都享受同样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批评纽约市经济发展局(NYC EDC)的补贴政策,指出据主计长办公室的审计,那些接受补贴的大公司中,仅有极少部分按照承诺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花几千万元纳税人的钱给那些公司,但纽约市却没有监督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创造了就业机会」。
刘醇逸还在阐释经济观点时提出要改革收入税制,他引用「股神」巴菲特的理论,指出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不会影响高收入者的投资决定,也不会将他们「赶出」纽约市,让年收入5万元和100万元的人交同等比率的税收,「不是进步性的税收政策」。
柯魁英以市议会近年来对小商业的扶持政策为例,表明自己对小商业一贯支持。在灾后重建议题上,柯魁英提出纽约市是「河流上的城市」(river city),面对未来可能越来越频繁的水灾要积极应对,通过建立防洪堤、更新楼宇局评比标准、加强渡轮和公车建设等,让纽约市成为令荷兰、伦敦都刮目相看的「河流上的城市」。此时,刘醇逸提出,纽约市不仅是「河流上的城市」,更是「港口城市」,为了应对未来,必须要增加基础建设,继续拨款给基础建设项目,同时重振「港口城市」雄风。
公益维护人白思豪在整场辩轮中,多次提到要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就业机会和减少小商业的负担,但没有提出具体措施和想法。唯一一个具体提议就是除了联邦拨的救灾款项外,纽约市还可以利用周边地区的政府退休金,进行灾后重建和未来投资。
前市主计长汤信则以「多元城市」为中心,多次强调要联合五大区各族裔民众的力量,甚至未来市长要联合芝加哥等外地城市市长结成同盟,以便争取联邦拨款,商讨解决教育、就业等共同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