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鸿超:蒋毛都为中国强盛铺路
家住圣地牙哥的知名华裔政治学家、前底特律大学政治系主任戴鸿超,在认真研读大量历史文献、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对先后统治中国近半世纪的两位政坛巨人——蒋介石与毛泽东作出了完整而尽量客观的评价。戴鸿超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写成近3万字的文稿,题为「试论蒋介石、毛泽东功过」。该文在台湾「传记文学」发表后,迅速引起各方的重视。
1950年代从台湾来美深造的戴鸿超,在这篇长文中首先指出,蒋毛两人长期统治中国,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仅有的现象」。他们各有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也各有惊人的成就与败绩,生前互为死敌,死后却「可被视为同志」,因为两人都为中国后来的崛起作出了奠基的贡献。
戴鸿超认为蒋介石作为领袖的特点是:坚持立场,必要时妥协,常表现出「自信的缄默」。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金门砲战等历史关头,蒋的这些特点显露无遗。而毛泽东的特点,则是善于通盘考虑、深具灵活性与说服力。毛在国共内战中果断放弃延安,1957年「反右」时先发动知识界向党提意见,继而严厉处置批评者,晚年更俐落巧妙改善对美关系,促成中苏美战略三角的世界格局,就是这种灵活性的表现。
至于蒋毛两人的领导风格,戴鸿超指出,具有宗教情怀的蒋常常将政治道德化。蒋要求国人以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尤其强调忠诚、信义与正义,他同时也用相同的信条规范自己。在已经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中,随处可见他的反思与自省。但他掌权以后,也有违背自己信条的行为,如与上海青洪帮勾结、姑息亲属与高官的腐败罪行。更糟的是,他的下属对他的道德劝诫置若罔闻,迫使他不得不常常直接插手基层、越级指挥。
戴鸿超表示,很难以最恰当词匯概括毛泽东的领导风格,只能姑且解读为「随意化」。毛白天睡觉,深夜工作,在卧榻上主持政治局高层会议,在游泳池与赫鲁雪夫辩论。早年在革命根据地还从土匪的伎俩中获取游击战的灵感,而不执行共产国际制订的路线。他不惜整肃同志,不为琐事缠身,在与内外对手的较量中几乎从未输过,堪称为「东方不败」。
至于对蒋毛两人的综合评价,戴鸿超首先指出,世人对他们毁誉交加,看法极不相同。客观地看,蒋的成就包括:41岁就登上国民政府主席的宝座,建功立业之快速,堪与汉代霍去病、唐代李世民媲美;此外还有北伐成功、坚持抗战到底,使中国有机会与美英苏等列强平起平坐。蒋在南京时期(1928-1937)与退守台湾之后的经济成就,更不容忽视。
至于蒋的失败,当然首推1949年丢失大陆。这当中折射出蒋政权外交失利、派系分裂、组织混乱、财经崩溃、个人傲慢作风、宣传低效、官员腐败等等。但戴鸿超认为蒋丢失大陆最主要原因是军事失败。
毛泽东的成功,在戴鸿超看来,首先是创造「权力个人化」的奇蹟,让亿万民众对他狂热崇拜。同时,毛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影响甚至超出中国,遍及第三世界。毛的思想「从文学到哲学、从科学到经济、从军事到艺术」,涵盖所有公共课程的领域,使之成为人民的伟大导师。这也是蒋逊于毛的一个重要方面。
戴鸿超总结毛泽东执政以来的失败包括:捲入朝鲜战争导致惨重损失、未能以炮击金门阻止台湾与美国结盟、发动「大跃进」造成更大灾难(死亡3000万人),最后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空前的浩劫。据此,戴鸿超认为「蒋使人民受害的规模和程度,远远未及毛摧残中国人民那样巨大和深重」。
然而纵观历史,戴鸿超发现,蒋毛两人都曾致力于将中国重新变成统一的国家,都为后人留下了庞大的国家武力,足以防止及抵御外国入侵,都曾努力创造一个地域辽阔的市场,都以各自的方式培养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所以,中国有强盛的今天,蒋与毛确实做了铺路的工作。
1950年代从台湾来美深造的戴鸿超,在这篇长文中首先指出,蒋毛两人长期统治中国,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仅有的现象」。他们各有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也各有惊人的成就与败绩,生前互为死敌,死后却「可被视为同志」,因为两人都为中国后来的崛起作出了奠基的贡献。
戴鸿超认为蒋介石作为领袖的特点是:坚持立场,必要时妥协,常表现出「自信的缄默」。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金门砲战等历史关头,蒋的这些特点显露无遗。而毛泽东的特点,则是善于通盘考虑、深具灵活性与说服力。毛在国共内战中果断放弃延安,1957年「反右」时先发动知识界向党提意见,继而严厉处置批评者,晚年更俐落巧妙改善对美关系,促成中苏美战略三角的世界格局,就是这种灵活性的表现。
至于蒋毛两人的领导风格,戴鸿超指出,具有宗教情怀的蒋常常将政治道德化。蒋要求国人以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尤其强调忠诚、信义与正义,他同时也用相同的信条规范自己。在已经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中,随处可见他的反思与自省。但他掌权以后,也有违背自己信条的行为,如与上海青洪帮勾结、姑息亲属与高官的腐败罪行。更糟的是,他的下属对他的道德劝诫置若罔闻,迫使他不得不常常直接插手基层、越级指挥。
戴鸿超表示,很难以最恰当词匯概括毛泽东的领导风格,只能姑且解读为「随意化」。毛白天睡觉,深夜工作,在卧榻上主持政治局高层会议,在游泳池与赫鲁雪夫辩论。早年在革命根据地还从土匪的伎俩中获取游击战的灵感,而不执行共产国际制订的路线。他不惜整肃同志,不为琐事缠身,在与内外对手的较量中几乎从未输过,堪称为「东方不败」。
至于对蒋毛两人的综合评价,戴鸿超首先指出,世人对他们毁誉交加,看法极不相同。客观地看,蒋的成就包括:41岁就登上国民政府主席的宝座,建功立业之快速,堪与汉代霍去病、唐代李世民媲美;此外还有北伐成功、坚持抗战到底,使中国有机会与美英苏等列强平起平坐。蒋在南京时期(1928-1937)与退守台湾之后的经济成就,更不容忽视。
至于蒋的失败,当然首推1949年丢失大陆。这当中折射出蒋政权外交失利、派系分裂、组织混乱、财经崩溃、个人傲慢作风、宣传低效、官员腐败等等。但戴鸿超认为蒋丢失大陆最主要原因是军事失败。
毛泽东的成功,在戴鸿超看来,首先是创造「权力个人化」的奇蹟,让亿万民众对他狂热崇拜。同时,毛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影响甚至超出中国,遍及第三世界。毛的思想「从文学到哲学、从科学到经济、从军事到艺术」,涵盖所有公共课程的领域,使之成为人民的伟大导师。这也是蒋逊于毛的一个重要方面。
戴鸿超总结毛泽东执政以来的失败包括:捲入朝鲜战争导致惨重损失、未能以炮击金门阻止台湾与美国结盟、发动「大跃进」造成更大灾难(死亡3000万人),最后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空前的浩劫。据此,戴鸿超认为「蒋使人民受害的规模和程度,远远未及毛摧残中国人民那样巨大和深重」。
然而纵观历史,戴鸿超发现,蒋毛两人都曾致力于将中国重新变成统一的国家,都为后人留下了庞大的国家武力,足以防止及抵御外国入侵,都曾努力创造一个地域辽阔的市场,都以各自的方式培养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所以,中国有强盛的今天,蒋与毛确实做了铺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