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职涯颠峰/多做一点 敲开沟通大门
在一场全球投资界顶尖分析师齐聚一堂的说明会上,中国人寿投资人关系协理江瑞嫺有条不紊地介绍完公司展望与投资价值之后,又恰如其分地回答完各国分析师的犀利问题,这时有位业界知名的资深分析师对她说:「整个投资界,就只有你知道自己在讲什么。」
这句话让江瑞嫺深受激励,每年都要来回往返世界各主要城市、出席近200场投资说明会的辛劳,也在此时一扫而空;六年级的江瑞嫺发现自己好喜欢这个工作。
建立投资人关系 专业取胜
「投资人关系」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江瑞嫺表示,这个职务主要是扮演公司对外与投资人之间的桥樑,可以说是公司的化妆师。因为一方面要了解媒体报导或券商的研究报告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随时代表公司与外资(QFII)或证券业研究人员沟通,让公司得到合理的市场评价。
如果是待在大型上市、上柜公司的这个职务的人,外语能力与专业能力要兼备,若是英文好却不懂产业及金融背景──会没有说服力;很有专业素养英文不够好──则是有理也说不清。
本土券商的QFII或许可以用中文沟通,如果遇到国外的券商或分析师要拜访公司时,能明确地沟通才能充分揭露公司资讯,同时让对方清楚公司的投资价值,不致因为一知半解而出具不符合现状的研究报告。
江瑞嫺说,这个工作除了需要有出色的外语能力、金融财经专业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一颗清楚的脑子。「因为我无法预期在台上时会被问到什么?也要先听懂发问者的问题,很快地在对话中得知客户要什么,才能立即思考如何回应并精准地答覆。」
今年7月,江瑞嫺获得权威性杂志《机构投资人(Institutionl Investor)》评选为「亚洲保险业最佳投资人关系专业人士(Best IR Professionals)」第一名。这个结果是由来自全球的550家投资公司、991位专业基金经理人,和包括75家券商的600位分析师共同投票产生。
当消息传来,江瑞嫺的心情很难形容,一是因为这个行业优秀的人很多,她能成为台湾首位金融业IR获奖者,努力受到肯定的欣慰。二是想到过去六年来独自旅行,时常需要一天出席高达七场的投资说明会,还要克服无数异国强烈孤单的夜晚,其中甘苦实难为外人道。
江瑞嫺在职涯上的发展颇值得年轻人参考,她曾担任IBM公司的行销、银行的业务,也在滙丰银行从事财务分析、规划的工作;她善用自己在财务、行销以及业务的专业,加上本身优异的数字敏感度,与喜欢挑战的个性,让她顺利争取到这个「与众不同」的职务。
六年前,江瑞嫺初到中国人寿时,中寿市值还不到10亿美元,外资券商仅有美林一家出具研究报告,连券商法人的投资说明会都不邀请她。她不讳言为了拓展公司知名度着实花了一番功夫。
拓展公司知名度 行销企业
然而,「一勤天下无难事」,法人说明会没有被邀请,她就一一登门拜访、自我介绍,不接受拜访的法人,她就去各种他们对外会议的现场认识。就是这个「凡事多做一点」的哲学,让她敲开与投资关系人的沟通大门。
「一个好的投资关系人(IR),80%来自公司的资源,20%来自个人的能力、学养」,江瑞嫺说,这些年中寿的成长、获利能力有目共睹,让她对外介绍公司时愈来愈有自信,加上公司高层对她工作的百分百支援,「即使因为时差需要半夜确认的讯息,董事长或总经理都能立即回覆。」
「尽管一年要赶200场投资说明会,但每一场对我来说都像第一场。」江瑞嫺外表总是维持亮丽光鲜,因为好形象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她喜欢旅行、喜欢跟全球很聪明的人沟通,所以随时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随局势更改调整、应变的能力。
投资市场千变万化,由于工作需要与全球投资研究机构接触,江瑞嫺发现许多有趣的人性。比如欧洲和亚洲的投资人想法就大不同,欧洲的投资人会深入研究一档投资标的,往往一投资就长期持有,只要基本面没有改变,甚至七、八年都不会出脱,追求的是稳定的报酬。
亚洲投资人就比较喜欢变化,同样很关心基本面及财务状况,但持有时间通常不长久,有时三个月就算是长期了。因此面对亚洲投资人时,短期的财报数字及展望,特别会被反覆提问。
江瑞嫺说,IR工作很迷人,有时新鲜感与挫折感会同时并存,本身要有很好的抗压性,加上需要行遍天下,有时早上醒来会忘了自己在哪个城市。还好有兴趣与意志力支撑她的热情,入行以来,时差或重感冒都不曾影响到她的工作表现;任何时候只要一站上说明会的讲台,江瑞嫺感觉自己跟公司就是一体,不管局内或局外,一样专业而冷静。
这句话让江瑞嫺深受激励,每年都要来回往返世界各主要城市、出席近200场投资说明会的辛劳,也在此时一扫而空;六年级的江瑞嫺发现自己好喜欢这个工作。
建立投资人关系 专业取胜
「投资人关系」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江瑞嫺表示,这个职务主要是扮演公司对外与投资人之间的桥樑,可以说是公司的化妆师。因为一方面要了解媒体报导或券商的研究报告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随时代表公司与外资(QFII)或证券业研究人员沟通,让公司得到合理的市场评价。
如果是待在大型上市、上柜公司的这个职务的人,外语能力与专业能力要兼备,若是英文好却不懂产业及金融背景──会没有说服力;很有专业素养英文不够好──则是有理也说不清。
本土券商的QFII或许可以用中文沟通,如果遇到国外的券商或分析师要拜访公司时,能明确地沟通才能充分揭露公司资讯,同时让对方清楚公司的投资价值,不致因为一知半解而出具不符合现状的研究报告。
江瑞嫺说,这个工作除了需要有出色的外语能力、金融财经专业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一颗清楚的脑子。「因为我无法预期在台上时会被问到什么?也要先听懂发问者的问题,很快地在对话中得知客户要什么,才能立即思考如何回应并精准地答覆。」
今年7月,江瑞嫺获得权威性杂志《机构投资人(Institutionl Investor)》评选为「亚洲保险业最佳投资人关系专业人士(Best IR Professionals)」第一名。这个结果是由来自全球的550家投资公司、991位专业基金经理人,和包括75家券商的600位分析师共同投票产生。
当消息传来,江瑞嫺的心情很难形容,一是因为这个行业优秀的人很多,她能成为台湾首位金融业IR获奖者,努力受到肯定的欣慰。二是想到过去六年来独自旅行,时常需要一天出席高达七场的投资说明会,还要克服无数异国强烈孤单的夜晚,其中甘苦实难为外人道。
江瑞嫺在职涯上的发展颇值得年轻人参考,她曾担任IBM公司的行销、银行的业务,也在滙丰银行从事财务分析、规划的工作;她善用自己在财务、行销以及业务的专业,加上本身优异的数字敏感度,与喜欢挑战的个性,让她顺利争取到这个「与众不同」的职务。
六年前,江瑞嫺初到中国人寿时,中寿市值还不到10亿美元,外资券商仅有美林一家出具研究报告,连券商法人的投资说明会都不邀请她。她不讳言为了拓展公司知名度着实花了一番功夫。
拓展公司知名度 行销企业
然而,「一勤天下无难事」,法人说明会没有被邀请,她就一一登门拜访、自我介绍,不接受拜访的法人,她就去各种他们对外会议的现场认识。就是这个「凡事多做一点」的哲学,让她敲开与投资关系人的沟通大门。
「一个好的投资关系人(IR),80%来自公司的资源,20%来自个人的能力、学养」,江瑞嫺说,这些年中寿的成长、获利能力有目共睹,让她对外介绍公司时愈来愈有自信,加上公司高层对她工作的百分百支援,「即使因为时差需要半夜确认的讯息,董事长或总经理都能立即回覆。」
「尽管一年要赶200场投资说明会,但每一场对我来说都像第一场。」江瑞嫺外表总是维持亮丽光鲜,因为好形象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她喜欢旅行、喜欢跟全球很聪明的人沟通,所以随时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随局势更改调整、应变的能力。
投资市场千变万化,由于工作需要与全球投资研究机构接触,江瑞嫺发现许多有趣的人性。比如欧洲和亚洲的投资人想法就大不同,欧洲的投资人会深入研究一档投资标的,往往一投资就长期持有,只要基本面没有改变,甚至七、八年都不会出脱,追求的是稳定的报酬。
亚洲投资人就比较喜欢变化,同样很关心基本面及财务状况,但持有时间通常不长久,有时三个月就算是长期了。因此面对亚洲投资人时,短期的财报数字及展望,特别会被反覆提问。
江瑞嫺说,IR工作很迷人,有时新鲜感与挫折感会同时并存,本身要有很好的抗压性,加上需要行遍天下,有时早上醒来会忘了自己在哪个城市。还好有兴趣与意志力支撑她的热情,入行以来,时差或重感冒都不曾影响到她的工作表现;任何时候只要一站上说明会的讲台,江瑞嫺感觉自己跟公司就是一体,不管局内或局外,一样专业而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