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治国的盲点
获有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马英九,似乎特别喜欢任用高学历人士出任要职,尤其是留美博士。
他在春节前改组内阁,行政院副院长江宜桦升任院长、交通部长毛治国升任副院长。江是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毛则是麻省理工学院运输管理博士。很巧合地,总统、阁揆、副阁揆都是美国名校博士。而马英九任总统任命的第一位行政院长刘兆玄,是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副院长邱正雄则是俄亥俄州大经济学博士。所以「博士治国」风格,已成了马政府的主要特徵之一。
博士学历高,并在国外取得学位,外语能力应有一定程度。但是否适合担任国家领导人,学位只是参考标准之一。取得博士学位,只代表在某特定学术领域获得肯定,并非「万事通」。大家应看重的是,这些博士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本事有几分功力。
过去外界对长期在大学任教的江宜桦较陌生,2008年5月他出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后,短短四年多,一路升任内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放眼望去马政府高级官员,没有人像江宜桦升官如此快速。
但在海外人士眼里,对江宜桦最深刻印象是2009年3月他以研考会主委身分,与侨务委员会委员吴英毅一同访问美国各主要侨社,「宣导」行政院裁撤侨务委员会。
裁撤侨委会曾是陈水扁政府的政见与计画,后来经过海外侨社强烈反对,最后不了了之。没想到与海外侨社渊源更深的国民党上台,马政府竟捲土重来,计画把侨委会併入外交部,作为行政院组织改造的一部分,而江宜桦正是「终结侨委会」主要的策画与执行者。吴英毅当时是被「打鸭子上架」,那有侨委会委员长得说服侨民,要把自己和侨委会裁掉的道理?
现在回头看看2009年江宜桦访美时的说词,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他当时宣称:侨委会不是「裁併」而是「整併」、整併后侨务经费只有增加不会减少、侨委会併入外交部后才有「实质行政权力」。
「裁併」与「整併」之异,只是咬文嚼字。侨委会是行政院的一级机关,如果取下招牌,难道不叫「裁」?侨务委员长是政务委员,即相当于内阁阁员身分,被併入外交侨务部后变成副部长,这算增加了实质行政权力吗?
在侨务经费方面,併入外交部后的侨务经费如果增加,在预算总额不变下,外交经费就相对减少。如果外交经费不减,而侨务经费却增加,为何还要裁掉侨委会,併入外交部岂非多此一举?
最后裁併案在大多数侨社反对下,由刘兆玄拍板定案保留侨委会。但江宜桦对政治学有专精,且求学时在美国居住过不短时间,怎么会如此昧于侨情与特殊的海外两岸政治情势,仍坚持裁併侨委会?由此可见,既使在本身专精领域之内,「博士治国」仍会有盲点。
他在春节前改组内阁,行政院副院长江宜桦升任院长、交通部长毛治国升任副院长。江是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毛则是麻省理工学院运输管理博士。很巧合地,总统、阁揆、副阁揆都是美国名校博士。而马英九任总统任命的第一位行政院长刘兆玄,是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副院长邱正雄则是俄亥俄州大经济学博士。所以「博士治国」风格,已成了马政府的主要特徵之一。
博士学历高,并在国外取得学位,外语能力应有一定程度。但是否适合担任国家领导人,学位只是参考标准之一。取得博士学位,只代表在某特定学术领域获得肯定,并非「万事通」。大家应看重的是,这些博士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本事有几分功力。
过去外界对长期在大学任教的江宜桦较陌生,2008年5月他出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后,短短四年多,一路升任内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放眼望去马政府高级官员,没有人像江宜桦升官如此快速。
但在海外人士眼里,对江宜桦最深刻印象是2009年3月他以研考会主委身分,与侨务委员会委员吴英毅一同访问美国各主要侨社,「宣导」行政院裁撤侨务委员会。
裁撤侨委会曾是陈水扁政府的政见与计画,后来经过海外侨社强烈反对,最后不了了之。没想到与海外侨社渊源更深的国民党上台,马政府竟捲土重来,计画把侨委会併入外交部,作为行政院组织改造的一部分,而江宜桦正是「终结侨委会」主要的策画与执行者。吴英毅当时是被「打鸭子上架」,那有侨委会委员长得说服侨民,要把自己和侨委会裁掉的道理?
现在回头看看2009年江宜桦访美时的说词,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他当时宣称:侨委会不是「裁併」而是「整併」、整併后侨务经费只有增加不会减少、侨委会併入外交部后才有「实质行政权力」。
「裁併」与「整併」之异,只是咬文嚼字。侨委会是行政院的一级机关,如果取下招牌,难道不叫「裁」?侨务委员长是政务委员,即相当于内阁阁员身分,被併入外交侨务部后变成副部长,这算增加了实质行政权力吗?
在侨务经费方面,併入外交部后的侨务经费如果增加,在预算总额不变下,外交经费就相对减少。如果外交经费不减,而侨务经费却增加,为何还要裁掉侨委会,併入外交部岂非多此一举?
最后裁併案在大多数侨社反对下,由刘兆玄拍板定案保留侨委会。但江宜桦对政治学有专精,且求学时在美国居住过不短时间,怎么会如此昧于侨情与特殊的海外两岸政治情势,仍坚持裁併侨委会?由此可见,既使在本身专精领域之内,「博士治国」仍会有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