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斯彦 陈英一 为台科技业留纪录
「十位口述半导体及电脑历史的台湾科技人士,不但留下了历史,也带引大家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两位实际制作口述历史的台大电机研究所教授郭斯彦,台北科大资讯工程教授陈英一共同表示,为电脑历史博物馆制作的口述历史,不论在美国或在台湾,都是首次大规模的制作及保存和台湾相关的半导体及电脑发展历史。
包括台湾科技界先驱苗丰强、施崇堂、张俊彦、曹兴诚、史钦泰、杨丁元、林百里、胡定华、施振荣、李焜燿等十人,加上电脑历史博物馆先前制作的张忠谋,总共11人的口述历史,永久在电脑历史博物馆展出。
郭斯彦表示,2010年6、7月左右,国科会与他接触,表示美国电脑历史博物馆要作口述历史,要将台湾对半导体及电脑产业的贡献,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在电脑历史博物馆展出。由于郭斯彦在台大电机系作电脑方面的研究,再加上曾在硅谷半导体公司Fairchild(硅谷最早半导体公司之一)工作三年,对半导体发展熟悉,经由国科会徵询后,接下制作案。
郭斯彦的学生、现任台北科大教授陈英一,因为曾在台湾媒体工作过,与媒体熟悉,也答应郭斯彦请求,一起制作口述历史。
郭斯彦与陈英一于2010年底亲来拜会电脑历史博物馆,谈论细节;并和国科会研订十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制作过程最困难就是和这些产业领袖敲定时间作访问。」郭斯彦透露,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在名单中,但当时因为中国富士康事件,郭台铭没法抽出时间作录影。
「这次制作的十位人士,都很乐意将自己经历的历史和经验分享出来,」郭斯彦指出,原订每位人物制作两小时的影片,但有些人讲到四小时,「我们几乎都没有剪裁,以原录影播出。」陈英一表示,所有的问答,都事先筹画过,而所有的录影,也都转成文字稿及译成英文(英文手稿和影片一起展出),先请受访者审阅后,才算正式完成。
郭斯彦和陈英一共同表示,这套历史很珍贵,不但让后人瞭解台湾对科技产业的贡献;十位受访人士在访谈最后都不约而同的提出未来的竞争、全球化、环保等议题,给观众作更深入的思考,有「承先启后」的意义。电脑历史博馆详情:www.compterhistory.org。
包括台湾科技界先驱苗丰强、施崇堂、张俊彦、曹兴诚、史钦泰、杨丁元、林百里、胡定华、施振荣、李焜燿等十人,加上电脑历史博物馆先前制作的张忠谋,总共11人的口述历史,永久在电脑历史博物馆展出。
郭斯彦表示,2010年6、7月左右,国科会与他接触,表示美国电脑历史博物馆要作口述历史,要将台湾对半导体及电脑产业的贡献,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在电脑历史博物馆展出。由于郭斯彦在台大电机系作电脑方面的研究,再加上曾在硅谷半导体公司Fairchild(硅谷最早半导体公司之一)工作三年,对半导体发展熟悉,经由国科会徵询后,接下制作案。
郭斯彦的学生、现任台北科大教授陈英一,因为曾在台湾媒体工作过,与媒体熟悉,也答应郭斯彦请求,一起制作口述历史。
郭斯彦与陈英一于2010年底亲来拜会电脑历史博物馆,谈论细节;并和国科会研订十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制作过程最困难就是和这些产业领袖敲定时间作访问。」郭斯彦透露,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在名单中,但当时因为中国富士康事件,郭台铭没法抽出时间作录影。
「这次制作的十位人士,都很乐意将自己经历的历史和经验分享出来,」郭斯彦指出,原订每位人物制作两小时的影片,但有些人讲到四小时,「我们几乎都没有剪裁,以原录影播出。」陈英一表示,所有的问答,都事先筹画过,而所有的录影,也都转成文字稿及译成英文(英文手稿和影片一起展出),先请受访者审阅后,才算正式完成。
郭斯彦和陈英一共同表示,这套历史很珍贵,不但让后人瞭解台湾对科技产业的贡献;十位受访人士在访谈最后都不约而同的提出未来的竞争、全球化、环保等议题,给观众作更深入的思考,有「承先启后」的意义。电脑历史博馆详情:www.compterhistor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