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家中吼叫 警察社工上门
人们情绪激动、意见相左时不知不觉扯起嗓门说话,在不少华人新移民看来属于正常现象,但在美国无论公共场合还是私人住家,大喊大叫(yell)都被视为粗鲁之举,容易惹人侧目,加上语言隔阂,更可能引起误会,甚至惹来社工甚至警察上门。

月前带着妈妈去商场购物的亚凯迪亚居民毛小姐在结账时,突然听见旁边柜檯有人大喊大叫,一看是名年轻华人女性正用中文冲旁边貌似是她妈妈的一位中年妇女吼叫,大概能听出来争执起因是因为购买东西发生了分歧。「当时周边几个柜檯旁的华洋客人、店员,都很错愕地看着她们,只听到那个年轻女孩在那里大声呵斥」。毛小姐表示,如果发生在华人商场里,可能没人觉得奇怪,但是在老美商场里大喊大叫,老美也不明白她们说什么,的确会被惊到,「头一回觉得有这种同胞非常丢人,在美国yell是被视作非常失礼的行为」。

商家、顾客起纠纷,即使顾客有理,也需记「有理不在声高」,否则扯大嗓门只能给自己添堵。去年节日季到某连锁商场扫货的鲍尔温公园市华人冯女士排了近20分钟队,下一个就要轮到她时,收银员却把柜檯灯一关,告诉冯女士「这里关了,到隔壁收银台结帐」。冯女士与对方理论,「要关应该早点说,我都排了这么久,你才说关?」由于情急,她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音,收银员立即反驳「你在吼我吗」并叫来经理告状。经理向冯女士称,店里拒绝提供服务,要求她马上离开商舖,否则将报警。冯女士还想据理力争,店方立即报警称她对店员大吼,拒绝离开,扰乱店铺营业,由警察「请」她离开。咽不下这口气的冯女士在朋友帮助下,透过优良商业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BBB)投诉商家,很快得到商家总部回覆道歉并送上十元礼金卡作为补偿,由此学到一课,「有理不在声高,讲理要有技巧」。

语言隔阂、肢体语言文化差异,华人新移民视为平常的大喊大叫,往往容易被误读为有暴力倾向的行为。不久前华人肖太太和先生周末外出买菜,两人为了一点家务琐事越说越不愉快,在超市停车场里肖先生失去耐心,大声驳斥了几句,肖太太也怒上心头,两相争执不下。不料没过多久,立即有警车唿啸而来,警察接到报案称这里有一名亚裔男子对一名疑似其配偶的女子大吼大叫,怀疑有家暴行为。肖太太夫妇急忙向警方解释,争执纯属夫妻间口角,绝对没有动手。虽然最终息事宁人,但遭警察盘问还是来美多年第一次,让肖太太和先生都心有余悸。

在公共场合大声喊叫固然极为失礼,在自家大喊大叫也可能惹来麻烦。去年家住西洛杉矶的张太太和婆婆在家里带刚满一岁半的孩子,由于婆婆耳背,张太太和她说话时必须提高嗓音,一句话反复说两三遍才能听明白。但突然有一天两名社工上门拜访,理由是有邻居报告经常听见张太太家的孩子哭闹尖叫,又听见张太太大声喊叫,怀疑张太太吼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

社工仔细询问孩子哭闹、尖叫原因,查看确认孩子身上没有伤痕,又查问张太太大有没有吸毒、酗酒、精神不正常,是不是在服药,平时说话是不是大声吼叫等等,全问完之后仔细察看每一间屋并询问每间屋子的用途,还要三名熟人联繫方式,验证张太太的确不存在对孩子举动粗暴或精神问题。张太太一再解释是因为婆婆耳背,不得不大声说话,有时为了带孩子不同意见也会扯起嗓门争执,而且孩子平时哭闹和高兴时尖叫起来,声音的确都很大,但她从不吼孩子。好不容易送走两名社工,张太太心里已经是七上八下,「以后真是要小心点了,压低声音说话」。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