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鸿安专栏/张爱玲与艾芙朗
电影编剧诺拉‧艾芙朗(Nora Ephron)6月底因癌去世,悼念文章至今不断,其受欢迎程度令人感到有点意外。(艾芙朗也写小说和散文,所编电影包括「西雅图夜未央」和「当哈利碰上莎莉」。)
在无数怀念文章中,「纽约客」的一篇短文最有启发意义。这篇文章的作者(Ariel Levy)说,她第一次读艾芙朗的小说「心火」(Heartburn)时,只有22岁,当时她正在尼泊尔旅行,感到十分寂寞,在书店拿起这本小说,怎知一拿起后,就再没有放下,坐在地上,一口气看完为止;小说看完了,寂寞也没有了。
为什么艾芙朗的小说会有如此功效?原来,她的小说和电影全是喜剧收场,她的哲学是,人生虽有不尽烦恼,但船到桥头自然直,万事到了最后,都可解决,实在无须太担心,事情临头时,可豁出去,感到怎样,就按之而行。这种乐观加勇气的思想,正是让人从寂寞变为不再寂寞的原因。
张爱玲与艾芙朗截然不同,艾芙朗是一切团圆结局,张爱玲则是一切悲剧结局。张爱玲笔下,都是苍凉、挫折和幻灭。
以三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小团圆」为例,女主角九莉,不仅与家人关系破裂,爱情也以挫败收场;小说之所以名为「小团圆」,是因为九莉感到,既然爱情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地大团圆结局,而只能作为三妻四妾之一的小团圆收场,那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九莉后来移居美国,有一段打胎的经历,书里说,她亲手将十吋长的胎儿,丢进马桶,再用水沖走,这一段描写反映了张爱玲的幻灭思想。
张爱玲一出道,已认定人性是自私的,所以任何感情都不彻底,就算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也总是千疮百孔,没有完美。以「倾城之恋」为例,这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有的喜剧收场之作(可能因此而特别受欢迎),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日军围城中倖免于难,终于冲破了自私,同意结婚,但是如此婚姻,免不了带着疮疤,不够彻底。
拿艾芙朗和张爱玲对照着看,至少可得出一个结论:小说家笔下的结局,代表了作者如何看这个世界;艾芙朗看到的是万事都可解决的世界,因此强调理想,予人安慰和希望,而张爱玲看到的则是苍凉幻灭,她要写的不是理想和希望,而是世界的现实,而在现实中,人的力量并不大。
张爱玲写的既是现实,所以现实中的人性和时代影响最大,小说人物往往变得身不自主,所以九莉和王佳芝(「色戒」女主角)由动情至感情失败,情况就如张爱玲自己说的「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到了事后回顾,才了解到「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所谓如得其情的情,正是人在身不自主时的经历。
在无数怀念文章中,「纽约客」的一篇短文最有启发意义。这篇文章的作者(Ariel Levy)说,她第一次读艾芙朗的小说「心火」(Heartburn)时,只有22岁,当时她正在尼泊尔旅行,感到十分寂寞,在书店拿起这本小说,怎知一拿起后,就再没有放下,坐在地上,一口气看完为止;小说看完了,寂寞也没有了。
为什么艾芙朗的小说会有如此功效?原来,她的小说和电影全是喜剧收场,她的哲学是,人生虽有不尽烦恼,但船到桥头自然直,万事到了最后,都可解决,实在无须太担心,事情临头时,可豁出去,感到怎样,就按之而行。这种乐观加勇气的思想,正是让人从寂寞变为不再寂寞的原因。
张爱玲与艾芙朗截然不同,艾芙朗是一切团圆结局,张爱玲则是一切悲剧结局。张爱玲笔下,都是苍凉、挫折和幻灭。
以三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小团圆」为例,女主角九莉,不仅与家人关系破裂,爱情也以挫败收场;小说之所以名为「小团圆」,是因为九莉感到,既然爱情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地大团圆结局,而只能作为三妻四妾之一的小团圆收场,那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九莉后来移居美国,有一段打胎的经历,书里说,她亲手将十吋长的胎儿,丢进马桶,再用水沖走,这一段描写反映了张爱玲的幻灭思想。
张爱玲一出道,已认定人性是自私的,所以任何感情都不彻底,就算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也总是千疮百孔,没有完美。以「倾城之恋」为例,这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有的喜剧收场之作(可能因此而特别受欢迎),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日军围城中倖免于难,终于冲破了自私,同意结婚,但是如此婚姻,免不了带着疮疤,不够彻底。
拿艾芙朗和张爱玲对照着看,至少可得出一个结论:小说家笔下的结局,代表了作者如何看这个世界;艾芙朗看到的是万事都可解决的世界,因此强调理想,予人安慰和希望,而张爱玲看到的则是苍凉幻灭,她要写的不是理想和希望,而是世界的现实,而在现实中,人的力量并不大。
张爱玲写的既是现实,所以现实中的人性和时代影响最大,小说人物往往变得身不自主,所以九莉和王佳芝(「色戒」女主角)由动情至感情失败,情况就如张爱玲自己说的「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到了事后回顾,才了解到「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所谓如得其情的情,正是人在身不自主时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