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郑连杰 张鸥艺术梦 殊途同归
艺术之路不易走,「曾经的愤青」郑连杰,和「喜欢静静观察世界」的张鸥,背景和创作风格迥异,却都凭着天赋和毅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来自北京的独立艺术家郑连杰,出生在动盪的1960年代初,父亲在文革期间被打为右派,母亲靠洗衣含辛茹苦养大七名子女,郑连杰形容自己童年处于「野生状态」,「邻居看我们的眼光像刀子一样」,「在学校大家都不跟我玩」,「读书环境不好,就开始想自己要做什么。」

后来,郑连杰在20岁时走上艺术创作之路。他认为坎坷成长背景造就他独立、自由、反叛的性格,丰富了他的创作。

相比之下,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张鸥,虽非温室里的花朵,但较郑连杰顺遂许多。从小就爱在沙地上画画,也在家里墙上画了不少,七岁在父母的支持下进了「少年宫」(中国改革开放后培育少年特殊才艺的学习中心)学画画,高中毕业考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前往英国伦敦深造,年纪轻轻已经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展出一百多次。

张鸥去了英国,是为学习油画艺术,「总觉得是西方的东西,要来到西方才能学到精髓。」郑连杰来到美国,却是为嚮往自由,「为追求真实的自我,必须来美国。」

郑连杰表示,自己作品在中国展出时多次被禁,有几次重要作品发表后,「被官方找很多麻烦」,因此一直嚮往美国「自由的阳光」。1996年,终于有一次来纽约参展的机会,当时中国的氛围也已较开放,他「装煳涂」,通过文化部的审查,来到美国。

张鸥则是自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毕业后,「想来美国看看」,又受到美籍友人的鼓励,便申请艺术家签证来到美国,定居纽约。之后曾获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艺术家基金,又受邀在纽约皇后美术馆举办个展,是纽约首位在主要美术馆举办个展的中国当代女艺术家。

看似顺遂的创作之路,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难处。张鸥表示,自己考上北京中央美院时,是中央美院史上第一位广州学生;申请上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时,又是系上唯一的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唯一的一个,总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进入伦敦皇家美院后,张鸥创作方向也发生重大的变化;原本专攻油画的她,改学摄影。「去伦敦后觉得油画没戏了,怎么画也画不过大师」;「而且已经画了十几年,感觉好像没什么热情。」从此致力于摄影创作。

作为旅美华人艺术家,张鸥和郑连杰都认为,移民身分并不影响创作。郑连杰表示在美国找到了一直嚮往的自由,和生存的力量和勇气,他也愿意贡献自己的文化给美国。他形容自己「曾经对人世充满愤怒,如今则充满爱和关怀。」

张鸥则表示,从来不把自己定位为旅美艺术家或华人艺术家,而自诩为「国际艺术家」,「希望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落。」

包括张鸥、郑连杰在内的12位旅美华人艺术家讲述的「艺途」纪录片系列活动,其中《一片天:艺力再延续》美国巡迴艺术联展,将于7月13日(週五)上午11时在世界日报四楼文化艺廊揭幕。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艺术家研讨会时间是7月13日下午1时开始,适合亲子互动的儿童艺术工作坊在7月14日分别于上午11时及下午2时举行。活动免费,欢迎民众参观。想了解更多资讯可登录网站http://xIN.ec查询。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