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歌剧「燕子」 女高音Opolais成名作
歌剧比起电影更加要靠明星,尤其是在大都会歌剧院,因此歌剧院管理阶层不但要跟已成气候的明星保持良好关系,还要持续发掘培养新的明星,最新的一个,是拉托维亚女高音Kristine Opolais。
她是以「燕子」(La Rondine)这部歌剧一鸣惊人,展现大将之风,尤其是不容易。这齣在「黄金西部女郎」和「三部曲」之间的歌剧,是成熟期的普契尼的作品中最少演出的一部,原因之一可能是观众不知该把这齣戏归类为悲剧、喜剧还是轻歌剧。
「燕子」的故事常被简化为轻量级的「茶花女」,因为两个女主角都是巴黎有钱人的情妇,在厌倦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想要寻求真爱重新开始的故事。不过「茶花女」的女主角是被迫放弃情人,贫病以终;「燕子」的女主角Magda则是在看清楚了自己堕落的过去,是不能见容于传统的社会后,心甘情愿重新作回衣食无虞但永不能得到名份的「小三」。
「燕子」的人物对一夫一妻、从一而终的观念的淡薄,不仅是剧情所设在1860年代第二帝国的巴黎的写照,透露了这部戏原本设定的观众:维也纳的轻歌剧观众。一次大战前的维也纳和第二帝国的巴黎一样,都是享乐至上的颓废社会,只要维持住表面上的冠冕堂皇,私底下的关系可以相当随便。「燕子」里每句对话都像是在调情,上等阶级乔装易容去逛声色场所,都是轻歌剧观众熟悉的桥段。
当普契尼在1913年接受维也纳的邀请创作一齣轻歌剧时,他引用的故事题材也都有这些轻歌剧的特色。但是他的义大利脾性与维也纳不相投合,他很快就放弃了以对话来串连咏叹调的轻歌剧结构,而决定要写一个「喜剧的歌剧」。另外一方面,一次大战爆发,改变了剧场的生态,不仅是逃避现实的轻歌剧不再流行,义大利与奥匈帝国的对立,逼得剧院和普契尼不得不放弃合作的计划。「燕子」最后是1917年在中立的蒙地卡罗首演。
虽然「燕子」最终还是比较接近义大利歌剧而不是维也纳轻歌剧,但是它跟大部份的普契尼歌剧还是不太一样,不但没有角色早死, 更重要的是Magda是一个有独立性格,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女性。但是或许也是因此,「燕子」没有普契尼最擅长的赚人热泪的爱情悲剧,Magda也没有凄绝哀惋的咏叹调,音乐的风格是轻巧、世故、感伤、对没有实现的可能的感伤、以及对生命还是要继续下去的现实体认。全剧最着名的女高音咏叹调「Doretta之梦」在剧里出现时,甚至不是完全独立的曲调。在Magda的宴会上,女主人要求客人之一的诗人Prunier吟诵他最新的作品,Prunier于是在钢琴上弹出他正在构想的Doretta的故事,但是他的灵感只有到一半,所以Magda把这个曲调接过来,帮他完成。这整场戏只有三、四分钟,实际的咏叹调只有两分钟,是普契尼众多名曲中比较短的一首。
女高音Opolais在欧洲发迹,已经演过Mimi、蝴蝶夫人和Tosca等普契尼的经典角色,以Magda在大都会首演,看来似乎不吃重,但其实也是地雷重重,因为角色本身没有坎坷的命运,歌手更加得创造出角色的立体性格。Opolais不仅在扮相上就像是个芳华正盛的少妇,她的声音从高音到低音都很均匀,强弱音都一样坚实。她不过份诠释,第一二幕有着尽情享乐的率性,第三幕也有敢捨的决绝,最后一声无言的「啊」,充满了「事已至此」的无奈,相当感人。
与她一同情奔乡下的小情人Ruggero由义大利男高音Giuseppe Filianoti担纲。他前几年声带动了手术,復出的表现时好时坏,早前他唱莫札特的「狄多的仁慈」的主角,就可圈可点,但唱Ruggero就不尽理想。他的音色优美,但是高音放不开,感情奔放处的音量也不够。唱诗人Prunier的Marius Brenciu也有柔软的音质,音量虽不大,但因为他是第二主角,所以并不影响。Magda的女僕Lisette也是个女高音,这也是轻歌剧的传统,Anna Christy演得很俏皮,但声音并不很吸引人。指挥Ion Marin不但很体贴地衬托歌手,也突出普契尼音乐里的许多细节。
大都会歌剧院已经表示Opolais未来还会有很多演出机会,纽约歌剧迷对这个消息应该很庆幸。
(图皆Ken Howard摄,大都会歌剧院提供)
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到5月11日。查询购票www.metopera.org、电话(212)362-6000、地址﹕曼哈坦百老匯大道夹65街林肯中心。
她是以「燕子」(La Rondine)这部歌剧一鸣惊人,展现大将之风,尤其是不容易。这齣在「黄金西部女郎」和「三部曲」之间的歌剧,是成熟期的普契尼的作品中最少演出的一部,原因之一可能是观众不知该把这齣戏归类为悲剧、喜剧还是轻歌剧。
「燕子」的故事常被简化为轻量级的「茶花女」,因为两个女主角都是巴黎有钱人的情妇,在厌倦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想要寻求真爱重新开始的故事。不过「茶花女」的女主角是被迫放弃情人,贫病以终;「燕子」的女主角Magda则是在看清楚了自己堕落的过去,是不能见容于传统的社会后,心甘情愿重新作回衣食无虞但永不能得到名份的「小三」。
「燕子」的人物对一夫一妻、从一而终的观念的淡薄,不仅是剧情所设在1860年代第二帝国的巴黎的写照,透露了这部戏原本设定的观众:维也纳的轻歌剧观众。一次大战前的维也纳和第二帝国的巴黎一样,都是享乐至上的颓废社会,只要维持住表面上的冠冕堂皇,私底下的关系可以相当随便。「燕子」里每句对话都像是在调情,上等阶级乔装易容去逛声色场所,都是轻歌剧观众熟悉的桥段。
当普契尼在1913年接受维也纳的邀请创作一齣轻歌剧时,他引用的故事题材也都有这些轻歌剧的特色。但是他的义大利脾性与维也纳不相投合,他很快就放弃了以对话来串连咏叹调的轻歌剧结构,而决定要写一个「喜剧的歌剧」。另外一方面,一次大战爆发,改变了剧场的生态,不仅是逃避现实的轻歌剧不再流行,义大利与奥匈帝国的对立,逼得剧院和普契尼不得不放弃合作的计划。「燕子」最后是1917年在中立的蒙地卡罗首演。
虽然「燕子」最终还是比较接近义大利歌剧而不是维也纳轻歌剧,但是它跟大部份的普契尼歌剧还是不太一样,不但没有角色早死, 更重要的是Magda是一个有独立性格,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女性。但是或许也是因此,「燕子」没有普契尼最擅长的赚人热泪的爱情悲剧,Magda也没有凄绝哀惋的咏叹调,音乐的风格是轻巧、世故、感伤、对没有实现的可能的感伤、以及对生命还是要继续下去的现实体认。全剧最着名的女高音咏叹调「Doretta之梦」在剧里出现时,甚至不是完全独立的曲调。在Magda的宴会上,女主人要求客人之一的诗人Prunier吟诵他最新的作品,Prunier于是在钢琴上弹出他正在构想的Doretta的故事,但是他的灵感只有到一半,所以Magda把这个曲调接过来,帮他完成。这整场戏只有三、四分钟,实际的咏叹调只有两分钟,是普契尼众多名曲中比较短的一首。
女高音Opolais在欧洲发迹,已经演过Mimi、蝴蝶夫人和Tosca等普契尼的经典角色,以Magda在大都会首演,看来似乎不吃重,但其实也是地雷重重,因为角色本身没有坎坷的命运,歌手更加得创造出角色的立体性格。Opolais不仅在扮相上就像是个芳华正盛的少妇,她的声音从高音到低音都很均匀,强弱音都一样坚实。她不过份诠释,第一二幕有着尽情享乐的率性,第三幕也有敢捨的决绝,最后一声无言的「啊」,充满了「事已至此」的无奈,相当感人。
与她一同情奔乡下的小情人Ruggero由义大利男高音Giuseppe Filianoti担纲。他前几年声带动了手术,復出的表现时好时坏,早前他唱莫札特的「狄多的仁慈」的主角,就可圈可点,但唱Ruggero就不尽理想。他的音色优美,但是高音放不开,感情奔放处的音量也不够。唱诗人Prunier的Marius Brenciu也有柔软的音质,音量虽不大,但因为他是第二主角,所以并不影响。Magda的女僕Lisette也是个女高音,这也是轻歌剧的传统,Anna Christy演得很俏皮,但声音并不很吸引人。指挥Ion Marin不但很体贴地衬托歌手,也突出普契尼音乐里的许多细节。
大都会歌剧院已经表示Opolais未来还会有很多演出机会,纽约歌剧迷对这个消息应该很庆幸。
(图皆Ken Howard摄,大都会歌剧院提供)
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到5月11日。查询购票www.metopera.org、电话(212)362-6000、地址﹕曼哈坦百老匯大道夹65街林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