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子 从政路艰辛波折
刘醇逸妈妈尤瑞美曾说:「小时候给他取名『醇逸』,就是希望他生活安逸、单纯就好」,本来在着名财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 LLP任职经理,过着像妈妈期许中安逸生活的刘醇逸,却偏偏选择注定艰辛和波折的从政之路。
从首次参选公职人员迄今24年,刘醇逸的政治之路其实走得并不坦顺。1989年他角逐30学区委员失利,1997年首次竞选法拉盛20选区市议员败北。2001年他以202张票的略微优势赢得民主党初选,最终当选纽约市第一位亚裔市议员;2009年他在没有任何英文主流媒体的背书下,又因血汗工厂负面新闻面临诚信考验,最后突出重围打败三位实力坚强的犹太裔对手,成功当选纽约市第一位亚裔主计长。2010年他踌躇满志为2013年迈向更高职位筹款,却遭联邦调查其筹款涉嫌违法,原本民调声望最高的他再度受到质疑,重挫刘醇逸的竞选之路。
随着职位的升高,刘醇逸的一举一动也受到公众和媒体的越来越严格的检视和批评,甚至是联邦司法部门的紧密调查,这是政治游戏规则的必然,也和刘醇逸刚硬激进的作派不无关系,他和市长彭博不和的谣言流传坊间已久。
但刘醇逸始终抱着「拼命三郎」的姿态应对,不言放弃,他总是充满活力地出现在各个场合,总是以鼓动人心的姿态面临各种挑战,就像他在2009年3月8日在法拉盛正式宣布要竞选主计长的大会上所说的那样身体力行,「华人为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仍旧在拼搏,我们需要努力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争取更多应有的权益」。
一直是纽约市最高职位的亚裔民选官员,刘醇逸在亚裔社区是一个指标性人物。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大环境的改变。根据美国联邦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亚裔是全美人口增加最快的族裔,2000至2010年的十年间成长了43.3%,是美国总人口成长率的四倍多。增加的原因是移民,而华裔是亚裔中人口最多的族裔,纽约市是全美亚裔人口最多的都市,亚裔人口在过去十年增长32%,达到110万人,占纽约市人口的13%。
●亚裔参政领头人
回首过去十年,如今46岁的刘醇逸不仅在顺应族裔力量重新洗牌的有利形势下铸造了个人政治生涯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带动亚裔参政热情,在2009年纽约全市公职竞选时,亚裔投票率提高至7%,高于2001年的3%,其中刘醇逸的参选大幅提升亚裔的投票率。而在2009年,华埠百余年来也终于选出一位华裔市议员陈倩雯,加上法拉盛市议员顾雅明的当选,在纽约市政府中,华裔官员一下从一位变成了三位。
这十年来,刘醇逸从来没有忘记他五岁从台湾来美的移民身分,没有忘记父母早期移民生活的艰辛。无论是在2001年12月27日在法拉盛公共图书馆举行宣誓就职时说到双亲当年移民的辛劳,尤其母亲为养大他们两兄弟,还在衣厂做12年女工而眼睛泛红,还是2009年他以血汗工厂为主题打造主计长竞选广告,以及近期出席各种社区活动时,刘醇逸都不忘提及自己的移民身分。他的成功故事始终感染着许许多多新移民。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亚裔选民相对欧洲移民依旧成熟较晚,政治实力也相对薄弱。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移民大多以北欧人为主,进入20世纪初期到1965年之间,大批南欧和东欧居民涌入,而1965年在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案之后,移民政策从之前的主要面向欧洲移民开始转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才慢慢开始出现较多西语裔和亚裔。由于移民美国的时间相对其他族裔较晚,亚裔选民的成熟也相对较晚。
刘醇逸曾经在2008年指出,「每一个族裔选民根据移民进程都有自己的发展曲线,平缓或上升,每一个族裔的曲线都不一样」,不过刘醇逸也肯定,「无疑近八年来,华裔选民发展的曲线有迅速上升的趋势」。
2009年刘醇逸以69万6330票、得票率76%的压倒性胜利,当选纽约市第一位亚裔主计长,票数甚至超过市长彭博,这也成为一个信号,他的下一个目标将是纽约市长,而这对亚裔参选人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挑战。
翻阅过去40年纽约市长的人选,其中现任市长彭博、前市长郭德华(Ed Koch)和Abraham David Beame三位为犹太裔,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为义大利裔,丁勤时(David Dinkins)为非洲裔,而选民能否将掌握全美经济命脉的纽约市交给一个亚裔掌管,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多种因素,这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而刘醇逸则是开路人,亚裔终有一天可以达到目标。
从首次参选公职人员迄今24年,刘醇逸的政治之路其实走得并不坦顺。1989年他角逐30学区委员失利,1997年首次竞选法拉盛20选区市议员败北。2001年他以202张票的略微优势赢得民主党初选,最终当选纽约市第一位亚裔市议员;2009年他在没有任何英文主流媒体的背书下,又因血汗工厂负面新闻面临诚信考验,最后突出重围打败三位实力坚强的犹太裔对手,成功当选纽约市第一位亚裔主计长。2010年他踌躇满志为2013年迈向更高职位筹款,却遭联邦调查其筹款涉嫌违法,原本民调声望最高的他再度受到质疑,重挫刘醇逸的竞选之路。
随着职位的升高,刘醇逸的一举一动也受到公众和媒体的越来越严格的检视和批评,甚至是联邦司法部门的紧密调查,这是政治游戏规则的必然,也和刘醇逸刚硬激进的作派不无关系,他和市长彭博不和的谣言流传坊间已久。
但刘醇逸始终抱着「拼命三郎」的姿态应对,不言放弃,他总是充满活力地出现在各个场合,总是以鼓动人心的姿态面临各种挑战,就像他在2009年3月8日在法拉盛正式宣布要竞选主计长的大会上所说的那样身体力行,「华人为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仍旧在拼搏,我们需要努力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争取更多应有的权益」。
一直是纽约市最高职位的亚裔民选官员,刘醇逸在亚裔社区是一个指标性人物。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大环境的改变。根据美国联邦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亚裔是全美人口增加最快的族裔,2000至2010年的十年间成长了43.3%,是美国总人口成长率的四倍多。增加的原因是移民,而华裔是亚裔中人口最多的族裔,纽约市是全美亚裔人口最多的都市,亚裔人口在过去十年增长32%,达到110万人,占纽约市人口的13%。
●亚裔参政领头人
回首过去十年,如今46岁的刘醇逸不仅在顺应族裔力量重新洗牌的有利形势下铸造了个人政治生涯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带动亚裔参政热情,在2009年纽约全市公职竞选时,亚裔投票率提高至7%,高于2001年的3%,其中刘醇逸的参选大幅提升亚裔的投票率。而在2009年,华埠百余年来也终于选出一位华裔市议员陈倩雯,加上法拉盛市议员顾雅明的当选,在纽约市政府中,华裔官员一下从一位变成了三位。
这十年来,刘醇逸从来没有忘记他五岁从台湾来美的移民身分,没有忘记父母早期移民生活的艰辛。无论是在2001年12月27日在法拉盛公共图书馆举行宣誓就职时说到双亲当年移民的辛劳,尤其母亲为养大他们两兄弟,还在衣厂做12年女工而眼睛泛红,还是2009年他以血汗工厂为主题打造主计长竞选广告,以及近期出席各种社区活动时,刘醇逸都不忘提及自己的移民身分。他的成功故事始终感染着许许多多新移民。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亚裔选民相对欧洲移民依旧成熟较晚,政治实力也相对薄弱。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移民大多以北欧人为主,进入20世纪初期到1965年之间,大批南欧和东欧居民涌入,而1965年在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案之后,移民政策从之前的主要面向欧洲移民开始转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才慢慢开始出现较多西语裔和亚裔。由于移民美国的时间相对其他族裔较晚,亚裔选民的成熟也相对较晚。
刘醇逸曾经在2008年指出,「每一个族裔选民根据移民进程都有自己的发展曲线,平缓或上升,每一个族裔的曲线都不一样」,不过刘醇逸也肯定,「无疑近八年来,华裔选民发展的曲线有迅速上升的趋势」。
2009年刘醇逸以69万6330票、得票率76%的压倒性胜利,当选纽约市第一位亚裔主计长,票数甚至超过市长彭博,这也成为一个信号,他的下一个目标将是纽约市长,而这对亚裔参选人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挑战。
翻阅过去40年纽约市长的人选,其中现任市长彭博、前市长郭德华(Ed Koch)和Abraham David Beame三位为犹太裔,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为义大利裔,丁勤时(David Dinkins)为非洲裔,而选民能否将掌握全美经济命脉的纽约市交给一个亚裔掌管,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多种因素,这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而刘醇逸则是开路人,亚裔终有一天可以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