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文学奖
10月过去了,每年10月的诺贝尔奖季节也过去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诺贝尔奖显得平淡,文学奖尤其寂寞。
以前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很热闹的,二次大战后的10多年,文学奖最风光,不但名家迭出,沙特、卡缪、海明威和福克纳都获奖,兼职写作的罗素和邱吉尔也榜上有名。1960 和1970年代,文学奖依然是焦点,索忍尼辛、索尔拜娄和马奎斯都各领风骚。
但是,1990年代以后,文学奖开始走小国小众路线,到最近10年,更越走越小,对于得奖者的国家,当然是大事,但是连英语世界也对得奖者的突然而来感到措手不及。近30年,美国只有非裔女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在1993年得奖,相比于以前英语文学垄断文学奖的时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的颁奖新闻也很沉寂,不能像往年那样引人注意,这与宣布得奖者的那个星期遇上乔布斯去世和「占领华尔街」开始成为舆论焦点有关。向受注意的和平奖,就没有过去两年欧巴马和刘晓波得奖那么瞩目,被视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今年的得奖者也没有2008年的克鲁曼那么引起轰动。
过去的文学奖,不只热闹,不少得奖作品也深入民心,反映出确有长久价值。以前我读过海明威的「战地春梦」,对于他最受评论家重视的文体,没有什么感觉,但我写新闻写多了,对新闻的跨张笔法有所体会,最近拿起「战地春梦」,只读了两三页,他那种低调压抑朴实有力的笔法,确实跃然纸上。
1976年得奖的索尔拜娄,也是重要作家。最近我读了轰动一时、被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100本好书的「美国心灵的封闭」,以及拜娄为此书所写的前言,得到一些启发。
「前言」有三个重点。第一,他说出如何「找到自己」。寻找自已是个大问题,在工业城市芝加哥长大的拜娄,坦言他如何摆脱环境的限制,如何自学成家,找到自己。
第二,他提出了一个世界观。小说家都写「世界」,但「世界」是什么?向来难明。拜娄说,作家笔下的「世界」,其实就是人的世界,而人则着重看内心的挣扎。
第三,人的内心有一独立意识,能够判断取捨,让自己从挣扎中找到平衡。他举例说,「何索」(他的得奖小说)的男主角,人生失败,不停写信给历史中的人,实际上就是进行思想挣扎,他要检讨自己的人生,检讨在思想上影响过自己的历史人物,藉此找回内心的平衡。
美国年年被传可赢文学奖,但传了10多年,一直没有实现,公认最具才华的华勒斯(D.F.Wallace)已于三年前上吊自杀,被视为热门的厄普戴克(John Updike),也于2009年去世。美国文学界可能还要再寂寞一段时间。
以前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很热闹的,二次大战后的10多年,文学奖最风光,不但名家迭出,沙特、卡缪、海明威和福克纳都获奖,兼职写作的罗素和邱吉尔也榜上有名。1960 和1970年代,文学奖依然是焦点,索忍尼辛、索尔拜娄和马奎斯都各领风骚。
但是,1990年代以后,文学奖开始走小国小众路线,到最近10年,更越走越小,对于得奖者的国家,当然是大事,但是连英语世界也对得奖者的突然而来感到措手不及。近30年,美国只有非裔女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在1993年得奖,相比于以前英语文学垄断文学奖的时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的颁奖新闻也很沉寂,不能像往年那样引人注意,这与宣布得奖者的那个星期遇上乔布斯去世和「占领华尔街」开始成为舆论焦点有关。向受注意的和平奖,就没有过去两年欧巴马和刘晓波得奖那么瞩目,被视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今年的得奖者也没有2008年的克鲁曼那么引起轰动。
过去的文学奖,不只热闹,不少得奖作品也深入民心,反映出确有长久价值。以前我读过海明威的「战地春梦」,对于他最受评论家重视的文体,没有什么感觉,但我写新闻写多了,对新闻的跨张笔法有所体会,最近拿起「战地春梦」,只读了两三页,他那种低调压抑朴实有力的笔法,确实跃然纸上。
1976年得奖的索尔拜娄,也是重要作家。最近我读了轰动一时、被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100本好书的「美国心灵的封闭」,以及拜娄为此书所写的前言,得到一些启发。
「前言」有三个重点。第一,他说出如何「找到自己」。寻找自已是个大问题,在工业城市芝加哥长大的拜娄,坦言他如何摆脱环境的限制,如何自学成家,找到自己。
第二,他提出了一个世界观。小说家都写「世界」,但「世界」是什么?向来难明。拜娄说,作家笔下的「世界」,其实就是人的世界,而人则着重看内心的挣扎。
第三,人的内心有一独立意识,能够判断取捨,让自己从挣扎中找到平衡。他举例说,「何索」(他的得奖小说)的男主角,人生失败,不停写信给历史中的人,实际上就是进行思想挣扎,他要检讨自己的人生,检讨在思想上影响过自己的历史人物,藉此找回内心的平衡。
美国年年被传可赢文学奖,但传了10多年,一直没有实现,公认最具才华的华勒斯(D.F.Wallace)已于三年前上吊自杀,被视为热门的厄普戴克(John Updike),也于2009年去世。美国文学界可能还要再寂寞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