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凸显祖籍 弊多于利
从1980年代起,华裔逐渐打入美国政坛,到近十年来,华裔参政风气日盛。华人在美国已属少数族裔,唯有团结,才可能选出自己族裔的代表,在各级政府机构里为族裔利益讲话。但日前某位加州级华裔官员在竞选筹备活动中,有华人社团凸显该华裔祖籍地域,「乡党」加持固然可嘉,但从选举策略角度来看,此举似有欠妥。一旦华人内部「分家」成风,华裔只会成为美国社会的「更少数」,更遑论选出共同代表为族裔利益代言。
在美国华人参政,历来是一荣俱荣,纵观南加地区30年来成功参政的华裔官员,从未有以凸显祖籍、地域来争取社区支持的候选人,强调华人作为一个族裔的整体性,尽可能「通吃」华人选票,是历代华裔参政的关键胜选策略。
联邦众议员赵美心祖籍广东新会,加州州参议员刘睿卿祖籍北京,加州众议员伍国庆祖籍广东台山,更早一些的陈李琬若原籍天津,胡绍基祖籍广东开平,然而素来成功当选者,没有一人仅依靠「乡党」支持而当选,胜选者恰恰都在泛化华人选民基础、整合不同背景的华人选票方面下足功夫。即使带有地域色彩的华人社团出面为候选人背书或筹款支持,亦绝口不提候选人祖籍地域。候选人能否为华人办事、为族裔利益代言,才是社区选择支持对象的首要衡量标准。
这一传统日前却遭遇「逆流」,少数华人社团及社区人士为某位加州级华裔官员举行的竞选筹备活动中,突出强调该官员祖籍。活动虽为该名候选人赢得不少「乡党」支持,但消息一出,试问其他华人选民将作何感想?这部分选民是否怀着逆反心理把票转投其他候选人,以至于票源「离心」、最终反而出现不利于候选人的结果?这些后果值得候选人慎思,莫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再者,华人社区一旦开了「分家」先河,往后每当有华裔出来参选,选民岂不都要先查明候选人祖籍,再决定把票投给谁?在即将进行的重要选举中,亚裔选民比例占到51%的加州州众议会第49选区2012年改选,已有多位华裔候选人宣布参选,格外吸引华人社区广泛关注。但这51%选票若按祖籍地域分起来,台美华裔、越华裔,大陆华裔再按省市籍贯细分下来……每个候选人最后能分到多少?往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原本就是少数族裔的华人只会成为美国社会的「更少数」,对扩大华裔参政绝非福音。
在美国华人参政,历来是一荣俱荣,纵观南加地区30年来成功参政的华裔官员,从未有以凸显祖籍、地域来争取社区支持的候选人,强调华人作为一个族裔的整体性,尽可能「通吃」华人选票,是历代华裔参政的关键胜选策略。
联邦众议员赵美心祖籍广东新会,加州州参议员刘睿卿祖籍北京,加州众议员伍国庆祖籍广东台山,更早一些的陈李琬若原籍天津,胡绍基祖籍广东开平,然而素来成功当选者,没有一人仅依靠「乡党」支持而当选,胜选者恰恰都在泛化华人选民基础、整合不同背景的华人选票方面下足功夫。即使带有地域色彩的华人社团出面为候选人背书或筹款支持,亦绝口不提候选人祖籍地域。候选人能否为华人办事、为族裔利益代言,才是社区选择支持对象的首要衡量标准。
这一传统日前却遭遇「逆流」,少数华人社团及社区人士为某位加州级华裔官员举行的竞选筹备活动中,突出强调该官员祖籍。活动虽为该名候选人赢得不少「乡党」支持,但消息一出,试问其他华人选民将作何感想?这部分选民是否怀着逆反心理把票转投其他候选人,以至于票源「离心」、最终反而出现不利于候选人的结果?这些后果值得候选人慎思,莫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再者,华人社区一旦开了「分家」先河,往后每当有华裔出来参选,选民岂不都要先查明候选人祖籍,再决定把票投给谁?在即将进行的重要选举中,亚裔选民比例占到51%的加州州众议会第49选区2012年改选,已有多位华裔候选人宣布参选,格外吸引华人社区广泛关注。但这51%选票若按祖籍地域分起来,台美华裔、越华裔,大陆华裔再按省市籍贯细分下来……每个候选人最后能分到多少?往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原本就是少数族裔的华人只会成为美国社会的「更少数」,对扩大华裔参政绝非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