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贫富悬殊 全美之「最」
根据人口普查局19日公布的数据,纽约市的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穷人和富人的收入差距,全国没有其他大城市像纽约这般严重。这份年度的「美国社会调查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报告上,从上班的交通工具到就业情况,详尽记录所有数字。但一个底线反映出民主党市长候选人白思豪的竞选口号:纽约市是「两个城市的故事(a tale of two cities)」。在30个人口最多的美国城市中,纽约的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差距最大。人口普查局收入统计科的经济学家亚当 (Adam Bee)表示,在大城市中,纽奥良和迈阿密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但不及纽约。在纽约,贫困问题持续扩大。2007年经济衰退前,纽约市五大区有18.5%市民生活在贫穷线以下;到2012年,上升到21.2%。其计算方式是,一家四口年入2万3283元,便列入贫穷。假如把纽约市郊区包括在内,便有14.8%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新数据也包含一些好消息。享有健保的纽约市民增加,这是因更多婴儿潮一代的人,已可以获得联邦医疗保险 (Medicare)。在大都会区,没有健保的民众比率由2011年的13.2%下降至去年的12.8%。另外,还混合了其他数据。例如,去年五大区有4275名年15至19岁的年轻女性生了孩子,当中91%未婚。全市有97万2920人受雇于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等行业,而仅有5320人受雇于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在2012年,整个都会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median))是6万3982元,与2011年大致相同。全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是5万3607元。去年,大纽约都会区房屋的中间值由2011年的41万300元下降至40万元,而全国都市的房屋中间值是18万8300元,总租金 (租金加水电费)的中位数是1209元。还有,去年有36.4%市民是在外国出生;在大纽约都会区,29.3%居民在外国出生,比前一年轻微上升;而全国都市的居民只有14.8%在外国出生。纽约市食物银行的发言人史谭巴斯 (Triada Stampas)说:「復甦浪潮尚未使所有人受惠。」食物银行向全市1000多个食物仓库、汤厨、和其他社区计画,义务提供食物。社区服务协会 (Community Service Society)主席琼斯 (David R.Jones)指出,单身母亲的贫穷率由2011年的40.4%上升到2012年的43%。西语裔的贫穷率最高,达29%。数据显示,收入最低的5%家庭,平均年入8993元,而收入最高的5%家庭,平均年入22万2871元,凸显了纽约市的经济不平等。民主党市长候选人白思豪说,「这种可耻的收入差距再一次证明,我们应该大胆开创新路径,为所有市民创造真正的机会。起始是要求富人多付一点钱,资助早期教育及课余活动。」但副市长琳达.吉布斯 (Linda Gibbs)说,彭博政府在降低贫穷率方面,已取得进展。吉布斯说:「经济衰退令全国各地的贫穷人数增加,但其他大城市的贫穷率比纽约严重,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创造就业机会、及消除贫穷的恶性循环方面,一直领先全国。」在曼哈坦雀儿喜区,价值200万元的高档公寓比比皆是,而四周有贫户群居的政府楼(housing project)林立。由圣使徒教会 (Holy Apostles)开办的奉餐厨房(soup kitchen),19日门外大排长龙,人龙伸延至环绕街区。其中一人是54岁的史都华 (Michael Stewart)。他说,2009年他失去了货车司机的工作。史都华说,派发免费报纸和在公园捡拾垃圾等兼职工作,赚不到足够的钱,填不饱肚子。他说:「即使是平价公寓的租金也负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