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购地受质疑黄怒波:后冷战思维
中国民营企业家、中国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日前斥资10亿冰岛克朗(折合约880万美元),在冰岛东北部买下300平方公里未开发土地、计画投资1亿元开发旅游项目。该投资案因冰岛的战略位置,及黄怒波曾在中国政府任职的经历,最近引发东、西方媒体关注,也把黄怒波推进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引发争议的漩涡。
黄怒波19日在中坤集团巴沙迪那办事处表示,目前购地案仍在等待中国和冰岛双方政府审批,中国商务部也介入。对此他的态度是「批不批无所谓」,但自己已是赢家。他认为,外媒对这一纯商业举措的政治化解读,充满「后冷战思维」。
黄怒波坦言,此次购地方案最终成败,他所抱持的态度是「无所谓」。但从公关效果而言,他和他的企业已是赢家。
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导黄怒波将买下冰岛国土总面积0.3%的土地之后,CNN等其他外媒纷纷跟进,也有外媒质疑,黄怒波此次买地可能牵涉中国在北欧的地缘利益。一直作风低调的黄怒波顿时成为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黄怒波表示,中外媒体的连续报导,让全球公众看到冰岛「意想不到的美丽」,而不是「想像中那一片冰天雪地」,这让冰岛旅游和中坤集团都有了知名度,一旦购地和开发案获批,便可打铁趁热,吸引全球观光客。
黄怒波指出,购地和旅游开发案对陷于金融危机中的冰岛不无裨益。金融危机使冰岛经济过去主要依靠的金融产业一蹶不振,唯独旅游业逆流而上,保持增长,对于冰岛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对于黄怒波和中坤,冰岛是开闢北欧旅游板块的第一站,在冰岛站稳脚跟后,黄怒波计画用十年时间,进一步投资开发丹麦、挪威等其他北欧国家旅游资源。
但如果冰岛迫于欧美舆论压力,购地案审批被拒,黄怒波直言,他将放弃北欧板块。由于这是中国企业在北欧的第一个投资案,如鎩羽而归,势必将令其他计画进军北欧的中国投资者却步。
不过黄怒波认为,无论购地和开发案能否成功,他都已稳坐赢家位子。全球媒体报导为他和中坤集团赚足知名度,「我花1亿元都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冰岛在地缘政治中特殊的战略位置,也为这桩购地案增添了不少话题。冰岛是北约成员国,西南城市凯夫拉维克(Keflavik)长期作为美国军事基地直至2006年才关闭。黄怒波所购土地虽不靠海,但临近有一座具发展潜力的深水港,还包括冰岛最大的一条冰河。外媒籍此大做文章,「金融时报」首先引述购地案反对者的意见称,该方案可能是为中国在北欧地缘政治利益提供一个掩护。也有人称,中国当局借助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黄怒波,获得通往北冰洋的深水港。
黄怒波19日对「地缘政治说」回应表示,这是典型的「后冷战思维」,「即使我买下深水港,中国的山寨航母也开不到那里」。
黄怒波表示,西方媒体对此次购地案「过度解读」,是欧洲向来对外防范心理使然,也折射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在面对中国企业大手笔「走出去」时的「心理没落」。欧洲社会对中国的印象很多还停留在「穷国」、「求着外国企业去投资」阶段,金融危机爆发,欧洲「一方面需要中国的资金,但心里上又不能接受欧洲没落」。
黄怒波说,欧美对购地案的反应透露西方社会看待与中国相关问题时,仍持双重标准:美国企业在冰岛投资开设电解铝厂一帆风顺,而中国企业投资旅游却遭诟病成「新殖民主义」;美国前副总统钱尼、前财长鲍森等政府前高官卸任后进入企业担任高管从没人质疑,而黄怒波在中央政府机构任职的经历却被外媒炒作,并藉题发挥将购地案与中国政府海外政治利益挂钩。
黄怒波19日在中坤集团巴沙迪那办事处表示,目前购地案仍在等待中国和冰岛双方政府审批,中国商务部也介入。对此他的态度是「批不批无所谓」,但自己已是赢家。他认为,外媒对这一纯商业举措的政治化解读,充满「后冷战思维」。
黄怒波坦言,此次购地方案最终成败,他所抱持的态度是「无所谓」。但从公关效果而言,他和他的企业已是赢家。
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导黄怒波将买下冰岛国土总面积0.3%的土地之后,CNN等其他外媒纷纷跟进,也有外媒质疑,黄怒波此次买地可能牵涉中国在北欧的地缘利益。一直作风低调的黄怒波顿时成为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黄怒波表示,中外媒体的连续报导,让全球公众看到冰岛「意想不到的美丽」,而不是「想像中那一片冰天雪地」,这让冰岛旅游和中坤集团都有了知名度,一旦购地和开发案获批,便可打铁趁热,吸引全球观光客。
黄怒波指出,购地和旅游开发案对陷于金融危机中的冰岛不无裨益。金融危机使冰岛经济过去主要依靠的金融产业一蹶不振,唯独旅游业逆流而上,保持增长,对于冰岛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对于黄怒波和中坤,冰岛是开闢北欧旅游板块的第一站,在冰岛站稳脚跟后,黄怒波计画用十年时间,进一步投资开发丹麦、挪威等其他北欧国家旅游资源。
但如果冰岛迫于欧美舆论压力,购地案审批被拒,黄怒波直言,他将放弃北欧板块。由于这是中国企业在北欧的第一个投资案,如鎩羽而归,势必将令其他计画进军北欧的中国投资者却步。
不过黄怒波认为,无论购地和开发案能否成功,他都已稳坐赢家位子。全球媒体报导为他和中坤集团赚足知名度,「我花1亿元都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冰岛在地缘政治中特殊的战略位置,也为这桩购地案增添了不少话题。冰岛是北约成员国,西南城市凯夫拉维克(Keflavik)长期作为美国军事基地直至2006年才关闭。黄怒波所购土地虽不靠海,但临近有一座具发展潜力的深水港,还包括冰岛最大的一条冰河。外媒籍此大做文章,「金融时报」首先引述购地案反对者的意见称,该方案可能是为中国在北欧地缘政治利益提供一个掩护。也有人称,中国当局借助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黄怒波,获得通往北冰洋的深水港。
黄怒波19日对「地缘政治说」回应表示,这是典型的「后冷战思维」,「即使我买下深水港,中国的山寨航母也开不到那里」。
黄怒波表示,西方媒体对此次购地案「过度解读」,是欧洲向来对外防范心理使然,也折射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在面对中国企业大手笔「走出去」时的「心理没落」。欧洲社会对中国的印象很多还停留在「穷国」、「求着外国企业去投资」阶段,金融危机爆发,欧洲「一方面需要中国的资金,但心里上又不能接受欧洲没落」。
黄怒波说,欧美对购地案的反应透露西方社会看待与中国相关问题时,仍持双重标准:美国企业在冰岛投资开设电解铝厂一帆风顺,而中国企业投资旅游却遭诟病成「新殖民主义」;美国前副总统钱尼、前财长鲍森等政府前高官卸任后进入企业担任高管从没人质疑,而黄怒波在中央政府机构任职的经历却被外媒炒作,并藉题发挥将购地案与中国政府海外政治利益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