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百老匯228号 陈倩雯支持列古蹟
Bialystoker安养中心旧址、东百老匯228号,因其学院派建筑风格和移民历史,最近被提名为古蹟,但因该楼业主与解雇员工的薪资纠纷而使得公听会一再延期。而在曼哈坦第三社区委员会(CP3)投下赞成票后,市议员陈倩雯也在19日发表声明,正式支持将该楼通过古蹟评鑑,为Bialystoker安养中心大楼的「古蹟化」增添一大助力。
学院派建筑(又称布杂风格建筑)源自19世纪法国巴黎。当时法国美术学院设立的建筑设计比赛首奖「罗马大奖」提供获胜者赴罗马留学的机会。在这种选拔体系的陶冶下,法国「学院派建筑」深深地烙下了罗马风格的印记。
厚重无华、深得罗马建筑反璞归真之风的Bialystoker安养中心大楼建于1929年,是当时来自波兰的犹太移民重要的社区中心。对下东城的犹太移民来说,这栋大楼的历史价值不言可喻。
陈倩雯表示,先前犹豫不决的主因是Bialystoker安养中心歇业后,负债累累的业主必须将该楼售出后才能支付其解雇员工的积欠薪资,「当时我认为维持社区的安稳比为华埠增添一栋古蹟来得重要」。
但数周前陈倩雯收到工会通知,表示该楼列为古蹟并不会影响员工获得积欠薪资,她才改变主意,决定全力支持该楼通过古蹟评鑑。古蹟保存委员会(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发言人波庞(Lisi de Bourbon)表示将会尽快将Bialystoker 安养中心的古蹟评鑑公听会排上议程。
学院派建筑(又称布杂风格建筑)源自19世纪法国巴黎。当时法国美术学院设立的建筑设计比赛首奖「罗马大奖」提供获胜者赴罗马留学的机会。在这种选拔体系的陶冶下,法国「学院派建筑」深深地烙下了罗马风格的印记。
厚重无华、深得罗马建筑反璞归真之风的Bialystoker安养中心大楼建于1929年,是当时来自波兰的犹太移民重要的社区中心。对下东城的犹太移民来说,这栋大楼的历史价值不言可喻。
陈倩雯表示,先前犹豫不决的主因是Bialystoker安养中心歇业后,负债累累的业主必须将该楼售出后才能支付其解雇员工的积欠薪资,「当时我认为维持社区的安稳比为华埠增添一栋古蹟来得重要」。
但数周前陈倩雯收到工会通知,表示该楼列为古蹟并不会影响员工获得积欠薪资,她才改变主意,决定全力支持该楼通过古蹟评鑑。古蹟保存委员会(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发言人波庞(Lisi de Bourbon)表示将会尽快将Bialystoker 安养中心的古蹟评鑑公听会排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