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流行200年
1813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200年来,一直流行不绝,真可说是英语界最受欢迎的小说。它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现在重读,又会有什么现代意义?

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的齐克果(生于1813年5月5日),今年也是200岁生日,或者可以拿他来读「傲慢与偏见」。

齐克果最能道出存在主义所说的焦虑感(对存在处境的无意义感到焦虑),以他的「Either/Or」来说,书名虽说是非此即彼,其实他要说的是,彼与此都不是,人生其实很虚无。自齐克果揭示这种焦虑感后,后来的继承者和发挥者包括了尼采、海德格、沙特、卡谬、以至伍迪艾伦。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它可作为爱情小说去读,但是书里的爱情故事,却与作者珍奥斯汀自己的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奥斯汀一生(1775-1817)最大的一项事实可能是:她41岁去世,生前没有结婚,「珍学」专家还指出,她一生从未与男性有过性交,亦即死时还是处女。但是,奥斯汀写了六本小说,全部都以女主角找到结婚对象作结局,相比于奥斯汀自己的婚姻道路,小说的安排特别引人思考。

在六本小说中,「傲慢与偏见」最浪漫,对爱情和结婚最充满憧憬,反映出写此小说时,奥斯汀对爱情和结婚还抱有幻想。男主角达西是那么高大英俊黑实,以及拥大数不尽的财富,在英国中部还拥有最大的庄园和豪宅;女主角伊莉莎白虽然样貌不算特别出众,但聪明灵慧(与样貌一般但具有智慧的奥斯汀相同),深为达西所爱,两人开始时虽有「傲慢」和「偏见」的错误,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美满结局,与奥斯汀因不婚而生的痛苦与焦虑,真是天差地别。

在奥斯汀的小说世界中,金钱最有左右人生的能力。伊莉莎白和她的四名姊妹,因为「家穷」,所以婚姻出路受到影响。伊莉莎白每年只有50英磅,等于每周只有不到1英磅,与达西的每年有1万英磅相比,1磅的生命真可谓轻如鸿毛,但是在奥斯汀的安排下,将达西抢到手的,偏偏是伊莉莎白。难怪小说可以流行200年。

奥斯汀的焦虑,也可从女子的短暂适婚期看得出来。伊莉莎白的妹妹Lydia,16岁就找到丈夫,她嘲笑大姊Jane还没出嫁,还催促Jane赶快,否则很快就标梅已过。Jane那时只是23岁,危机已日渐接近;伊莉莎白的闺中好友Charlotte,只有27岁,已被视为正式陷入危机,所以她才「饥不择食」,慌忙抓住Collins不放。

流年似水,适婚期很快就从奥斯汀身上流过,她也就此一直没有结婚,至死还是处女之身。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