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浅谈暴力行为(下)
●近年来几件大规模枪杀 (mass shooting) 事件 ,兇犯似乎都年轻化。我们希望一代比一代健康、成长、茁壮,真不愿看见年轻人如此残酷、迷失、病态。因此让我们以略尽绵薄的心情,来探讨如何促使暴力行为能够逐渐减少的因应之道。

首先,我们可以从认识暴力行为的先兆开始:

1、退缩:当一个人生性或逐渐从与人的互动中退缩下来、不和人亲近、没有朋友、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时,要留意他平时的活动、去处,因为人总是渴望朋友,并希望与人分享心理所想以及被了解,因此过度孤独所造成的闭塞与封锁的自我世界,纵使扭曲犹不自觉。

2、低自尊;缺乏自信;经常感觉被拒绝、迫害,或不公平对待;在情绪行为上,很容易被同侪影响而无法自主;甚至遭受欺负、伤害。

3、突然间学业成绩下降。

4、无法有效面对或处理失望、挫折,以及建议批评;并对芝麻小事反应激烈,归责他人,甚至过度愤怒,心存报復。

5、自以为是、偏激、不可一世、记仇,并以自我为中心,最后失去同理心而无视于别人的需要与感受。

6、慢慢结交那些行为不俭、有暴力倾向的朋友,甚至参与其中;并着迷或甚至拥有枪枝武器。

7、在谈话中、学校作业里,开始出现频繁的暴力内容或场景;并表示对恐佈份子领袖的崇拜。

8、过去曾有暴力行为的记录。

9、酗酒、嗑药。

10、虐待家中宠物或其他小动物;破坏他人的财物。

11、在较年幼时,有玩火、纵火,尿床,以及虐待动物的行为。

12、最后,直接扬言要对某特定人选做故意的伤害,或明显表示有取得作案武器的威胁。了解暴力行为的警示讯号,并不表示我们可以绝对杜绝或预知暴力事件的发生,这也是暴力行为之所以令人害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试着思索些对应之道。譬如从家庭开始,减少孩子曝露在暴力经验下的时间,包括电视节目、电动玩具、电脑游戏…等。孩子喜欢模仿,特别是男孩,会把看到打打闹闹的情节,在玩耍中再现,而助长了他们好斗逞勇的一面。根据专家研究报告,有些特殊性格的小孩,甚至无法分辨幻想(fantasy) 现实(reality) ,一旦情绪失控,会把存在于经验中的暴行场景,直接演绎出来,后果不堪设想。精神科医师兼法医小组主席Michael Welner,每年从事20多起家庭凶杀案的调查,他说:「我要毫不客气地指出,娱乐业必须为此承担责任,他们在暴力游戏软件中设计的造型越来越逼真,让游戏者在使用时,彷彿置身于现实…。」另外家庭中可能的暴力经验还有孩子直接受虐、家暴,或孩子目睹暴力…等,都要小心避免。再者,提高孩子「EQ」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忍受挫折;以健康正向的方法释放不良的情绪,譬如生气、失望、悲伤…等;更学会问题解决之道,除了处理冲突,还避免同侪欺凌;同时示范有效的沟通技巧,让孩子真的学到「动口不动手」。而最重要的是倾听。我们要能听到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被了解,孩子才愿意谈出来。最后还要提到的是,由于人人以「拥枪自重」,有一派人士主张,应该将一个孩子可以取得枪枝的父母定罪。

为文浅谈暴力行为,无非是希望此类暴行,能够经由各方管道,戮力同心,力挽狂澜。

执笔者:许秀美 华人心理辅导中心

(408) 916-1312 

www.chinesecounseling.org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