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舟 规画华埠前景 又冲又闯不怕难
华埠商业改进区(BID)在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口水声中,终于获得通过,为这个有百余年历史的华人聚集区带来新的曙光和挑战。推动华埠BID成立的中心人物—华埠共同发展机构(CPLDC)行政总监陈作舟,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能顶住重重压力超负荷地运转,把历来不算团结的华埠整合起来?为何这个不住在华埠、具有杰出建筑成就的市立大学校董,就算经历死亡威胁,也要推动华埠成立BID?10年或50年后,华埠民众是否还会记得这个高高瘦瘦、不停的把BID放在嘴上的Willington Z. Chen?
舟:沟通两端,突破地域限制
陈作舟的名字,与从事航海业的父亲有关,也寓含着父母的深意,希望他承担起船的重任,联繫各方,作交流的使者,不拘泥于地域的限制,视野广阔。
陈作舟少时的生活也正如一叶小舟漂流过很多地方,台湾出生,在新加坡、香港和巴西度过小学和初中岁月,高中时移民到纽约,直到现在。所以他会讲国语、粤语、闽南话、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法语等多种语言,同时,他也习惯换到一个新的环境被本地人排挤,但就像水手看到陆地般地激动,他总是能很快地融入当地社区,汲取所需养分并回报当地。
这样漂流的生活,给了陈作舟不排外的世界观,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他常说,地球上70%的地方都是水,只有30%的陆地,除却沙漠极地外,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多,所以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要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他认为世人往往分得太清,你是这一派的,他是那一派的。但就像他每年捐血时说的,捐出的血不知将来会流到谁的身体里,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在47街和1大道交界的公园中,有一面半圆形的墙,上面都是全世界各族裔优秀代表的照片和他们说的话,其中就有陈作舟的照片和他说的「富国对穷国有责任,因为我们消耗资源的方式很惊人」。
成立BID后,陈作舟要做的就是联繫「东南西北」,把因柏路关闭而切断的华埠与南面的下城重新联繫起来,将下城的游客都带到华埠来,同时用东西方文化让华埠再次焕发光彩。
优秀建筑师变Zoning专家
陈作舟本职是建筑师,并且成绩斐然,颇有建树。陈作舟在学校学习建筑时绘的图,毕业十多年后还被老师挂在墙上当范本,学弟学妹们对「Willington Z Chen」这个名字一点不陌生。市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数年后受推荐进入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事务所,参与设计最高级的商业大楼,包括香港中银大厦。曼哈坦东51街250号,现在的东加王国(Kingdom of Tonga)领事馆,就是陈作舟的设计作品。半圆形窗子在夜晚灯光的透视下,好像半月般柔美。
纽约市对土地使用规范(zoning)要求极为严格,开发商不得肆意开设工地或改建楼宇,任何工程都必须经过纽约市标准上诉局(NYC Board of Standards and Appeals)的同意,获得五位委员中至少三位的同意。陈作舟是该局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委员。在标准上诉局工作的五年间,陈作舟经手了4000个案例,走遍了全市五区,也为此戴上了近视眼镜,「如果要贪污,这个位置是最厉害的」,他举个例子,在一个楼盘前允许开间厂,立刻这栋楼就卖不出了,如果不坚守原则,全市的Zoning规范就无法遵守。离开标准上诉局后,他又担任了十年的建筑规画师,包括参与设计了法拉盛第一停车场。
两个BID的推手
「在桥没有建成以前,一切都要靠船,运输物资,载人渡物,责任重大」。陈作舟自比为船,希望能联繫东西方,把东方的历史和西方的科技结合,帮助华人社区。在他看来,华埠是个华裔的大本营,不管新老移民交替,这里作为华裔的根,有百年历史,国父孙中山当年就在这里为救国筹款。九一一后华埠受重创,从CPLDC到BID,只有团结才能重振华埠,BID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四年前,他参与推动BID成立时,就决定「破釜沉舟」,一定要成功,因为「不成功的话,50年内不会再有人为华埠成立BID。试想谁会来寄这7万1000封信,其中不少都是给反对派,通知他们来开会的」。
全市66个BID,仅法拉盛和华埠BID遭遇到最多反对声,当其他人嘲笑「你们中国人不合作」时,陈作舟感慨万分。他理解部分人士认为成立BID是额外课税的想法,他通过「良药苦口」的典故来比喻BID其实是拯救华埠的一剂良药。
除了华埠BID,陈作舟还是法拉盛BID的功臣。在陈作舟还是学生的时候,住在法拉盛的他就常去第七社区委员会旁听会议,然后成为该委员会有史以来第一位亚裔会员,这一当就当了13年。他痛心当时的法拉盛像个「甜甜圈」(doughnut),中间地带店铺都空着,大部分人都到外面购物,「就像一个躺在地上的病人,怎么才能救他?」后来,刘醇逸和顾雅明支持设立法拉盛BID,他义不容辞,不仅负责推动设立,还亲自拿着蒸气喷射管到街上清洁口香糖印迹。如今的法拉盛若没有BID,情况将大不一样。
「我不怕死」
为了华埠BID, 陈作舟受到过各种人身攻击,甚至死亡警告。他说:「我不怪他们,这是他们认知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我很幸运有机会可以了解到BID的好处和对华埠的作用,他们将来看到华埠变好,就不会怪我了。」
有人攻击陈作舟「你不住在华埠,你没有资格搞华埠BID」。他举例自已对华埠感情深厚,刚到纽约时,他第一份学生暑期工作,就是在坚尼路的一间铺子里为假髮打包装箱;他的母亲在高云尼医院当了30年的护士,退休后还在23-25工会的诊所当义工;作为建筑规画师和Zoning专家,他对华埠的历史和每个角落比大多数住在这里的人更清楚。
甚至还有人给他送上过死亡警告,他说:「我不怕死。我的父母都是诚实、正直和专业的人,我的父亲作为船长在船只出事时最后一个离船,身上的救生衣都给了别人,自己殉职而死;我的母亲是护士,几十年都在照顾别人;我母亲的祖父何剑华,作为教育者被人用七颗子弹暗杀,但他一直都活在学生们的心里,几十年后还有人记得。他们要是杀了我,反而让我获得了永生,因为我是个斗士。」一向说话和颜悦色的他,这时无比严肃。
忙忙碌碌乐在其中
陈作舟本来就很瘦,为了BID更是剧减了25磅,西服裤子缩了5吋。他每天早上坐地铁从法拉盛来华埠上班,到处奔走,腰带上一个绿色的计步器记录了他每天走的路,信奉环保主义的他还开玩笑说自己是「开11号车」,指用两条腿走路,「走路才好想事情,多走路,身体健康」。
虽然压力很大,经常加班,餐饮也不定时,他还是经常乐呵呵,笑得见眉不见眼,「每天都要感谢三件事,只有付出和感激,才会感到快乐,才是长寿的秘诀」。他一边说一边整理从世界BID大会上拿回来的资料,「这些都是宝贝,别人的经验和教训。BID成立只是第一步,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成立BID的最大好处就是,以后BID开会,会有官员到场旁听,这样华埠的泊车、老人中心问题都可以直接向他们反映」。
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能顶住重重压力超负荷地运转,把历来不算团结的华埠整合起来?为何这个不住在华埠、具有杰出建筑成就的市立大学校董,就算经历死亡威胁,也要推动华埠成立BID?10年或50年后,华埠民众是否还会记得这个高高瘦瘦、不停的把BID放在嘴上的Willington Z. Chen?
舟:沟通两端,突破地域限制
陈作舟的名字,与从事航海业的父亲有关,也寓含着父母的深意,希望他承担起船的重任,联繫各方,作交流的使者,不拘泥于地域的限制,视野广阔。
陈作舟少时的生活也正如一叶小舟漂流过很多地方,台湾出生,在新加坡、香港和巴西度过小学和初中岁月,高中时移民到纽约,直到现在。所以他会讲国语、粤语、闽南话、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法语等多种语言,同时,他也习惯换到一个新的环境被本地人排挤,但就像水手看到陆地般地激动,他总是能很快地融入当地社区,汲取所需养分并回报当地。
这样漂流的生活,给了陈作舟不排外的世界观,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他常说,地球上70%的地方都是水,只有30%的陆地,除却沙漠极地外,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多,所以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要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他认为世人往往分得太清,你是这一派的,他是那一派的。但就像他每年捐血时说的,捐出的血不知将来会流到谁的身体里,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在47街和1大道交界的公园中,有一面半圆形的墙,上面都是全世界各族裔优秀代表的照片和他们说的话,其中就有陈作舟的照片和他说的「富国对穷国有责任,因为我们消耗资源的方式很惊人」。
成立BID后,陈作舟要做的就是联繫「东南西北」,把因柏路关闭而切断的华埠与南面的下城重新联繫起来,将下城的游客都带到华埠来,同时用东西方文化让华埠再次焕发光彩。
优秀建筑师变Zoning专家
陈作舟本职是建筑师,并且成绩斐然,颇有建树。陈作舟在学校学习建筑时绘的图,毕业十多年后还被老师挂在墙上当范本,学弟学妹们对「Willington Z Chen」这个名字一点不陌生。市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数年后受推荐进入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事务所,参与设计最高级的商业大楼,包括香港中银大厦。曼哈坦东51街250号,现在的东加王国(Kingdom of Tonga)领事馆,就是陈作舟的设计作品。半圆形窗子在夜晚灯光的透视下,好像半月般柔美。
纽约市对土地使用规范(zoning)要求极为严格,开发商不得肆意开设工地或改建楼宇,任何工程都必须经过纽约市标准上诉局(NYC Board of Standards and Appeals)的同意,获得五位委员中至少三位的同意。陈作舟是该局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委员。在标准上诉局工作的五年间,陈作舟经手了4000个案例,走遍了全市五区,也为此戴上了近视眼镜,「如果要贪污,这个位置是最厉害的」,他举个例子,在一个楼盘前允许开间厂,立刻这栋楼就卖不出了,如果不坚守原则,全市的Zoning规范就无法遵守。离开标准上诉局后,他又担任了十年的建筑规画师,包括参与设计了法拉盛第一停车场。
两个BID的推手
「在桥没有建成以前,一切都要靠船,运输物资,载人渡物,责任重大」。陈作舟自比为船,希望能联繫东西方,把东方的历史和西方的科技结合,帮助华人社区。在他看来,华埠是个华裔的大本营,不管新老移民交替,这里作为华裔的根,有百年历史,国父孙中山当年就在这里为救国筹款。九一一后华埠受重创,从CPLDC到BID,只有团结才能重振华埠,BID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四年前,他参与推动BID成立时,就决定「破釜沉舟」,一定要成功,因为「不成功的话,50年内不会再有人为华埠成立BID。试想谁会来寄这7万1000封信,其中不少都是给反对派,通知他们来开会的」。
全市66个BID,仅法拉盛和华埠BID遭遇到最多反对声,当其他人嘲笑「你们中国人不合作」时,陈作舟感慨万分。他理解部分人士认为成立BID是额外课税的想法,他通过「良药苦口」的典故来比喻BID其实是拯救华埠的一剂良药。
除了华埠BID,陈作舟还是法拉盛BID的功臣。在陈作舟还是学生的时候,住在法拉盛的他就常去第七社区委员会旁听会议,然后成为该委员会有史以来第一位亚裔会员,这一当就当了13年。他痛心当时的法拉盛像个「甜甜圈」(doughnut),中间地带店铺都空着,大部分人都到外面购物,「就像一个躺在地上的病人,怎么才能救他?」后来,刘醇逸和顾雅明支持设立法拉盛BID,他义不容辞,不仅负责推动设立,还亲自拿着蒸气喷射管到街上清洁口香糖印迹。如今的法拉盛若没有BID,情况将大不一样。
「我不怕死」
为了华埠BID, 陈作舟受到过各种人身攻击,甚至死亡警告。他说:「我不怪他们,这是他们认知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我很幸运有机会可以了解到BID的好处和对华埠的作用,他们将来看到华埠变好,就不会怪我了。」
有人攻击陈作舟「你不住在华埠,你没有资格搞华埠BID」。他举例自已对华埠感情深厚,刚到纽约时,他第一份学生暑期工作,就是在坚尼路的一间铺子里为假髮打包装箱;他的母亲在高云尼医院当了30年的护士,退休后还在23-25工会的诊所当义工;作为建筑规画师和Zoning专家,他对华埠的历史和每个角落比大多数住在这里的人更清楚。
甚至还有人给他送上过死亡警告,他说:「我不怕死。我的父母都是诚实、正直和专业的人,我的父亲作为船长在船只出事时最后一个离船,身上的救生衣都给了别人,自己殉职而死;我的母亲是护士,几十年都在照顾别人;我母亲的祖父何剑华,作为教育者被人用七颗子弹暗杀,但他一直都活在学生们的心里,几十年后还有人记得。他们要是杀了我,反而让我获得了永生,因为我是个斗士。」一向说话和颜悦色的他,这时无比严肃。
忙忙碌碌乐在其中
陈作舟本来就很瘦,为了BID更是剧减了25磅,西服裤子缩了5吋。他每天早上坐地铁从法拉盛来华埠上班,到处奔走,腰带上一个绿色的计步器记录了他每天走的路,信奉环保主义的他还开玩笑说自己是「开11号车」,指用两条腿走路,「走路才好想事情,多走路,身体健康」。
虽然压力很大,经常加班,餐饮也不定时,他还是经常乐呵呵,笑得见眉不见眼,「每天都要感谢三件事,只有付出和感激,才会感到快乐,才是长寿的秘诀」。他一边说一边整理从世界BID大会上拿回来的资料,「这些都是宝贝,别人的经验和教训。BID成立只是第一步,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成立BID的最大好处就是,以后BID开会,会有官员到场旁听,这样华埠的泊车、老人中心问题都可以直接向他们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