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祖焯:培养有情有义 从志工作起
兼具科技与人文素养、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的夏祖焯,因为担任台北建国高中董事,每年为学生写一到二篇文章,今年辑17篇文章,以及四篇作品出版了「建中生这样想─给高中生的17堂人生要课」。书里谈宗教、爱情、文学、人格、国际观等高中生想知道的世界,受到成大、清华、交大、建中、北一女校长,及台湾各大高中学生的联合推荐。
夏祖焯表示,这本书原来只是写给建中学生看的,但没想到其中许多文章受到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喜爱,在网路广为流传,「本来书名要订为『建中学生的阳光与森林』,出书时决定对象普及化,才改为现有书名。」
虽然写时对象是台湾的高中学生,夏祖焯指出,内容也适用于在美国的高中学生。「从台湾、大陆来美国的华侨,许多家长都是名校出身,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要求孩子学业成绩一定要好,」夏祖焯表示,在重视累积性知识的科技领域是如此,但在非累积性的人文社会领域并非如此。
书中一再鼓励学生要多元化、多地域化、多接触面、多好奇心。「高中时代要扩展知识范围,学习处人、冒险;最大的危险就是不冒险,有冒险才能成功上进。」
夏祖焯以自身为例指出,母亲林海音曾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十年,父亲夏承楹(笔名何凡)曾任国语日报社长及发行人近20年。夏祖焯生于北京,长于台北,台南读成大,美国德州读硕士、密西根州读博士,在美各地工作数十年,「家庭、学校的背景较多元,让我开展眼界,启发思维,增长分析能力。」
书中一再强调作人要「有情有义」。夏祖焯观察母亲就是有情有义的人,「这对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孩子成为有情有义的人,可以从义工、志工作起,参与对社会人群的服务,从回馈社会的活动作起。
夏祖焯指出,鼓励回馈社会其实主要在提醒,高中生现在能做的毕竟有限,「但只要有这观念,有朝一日有能力时就会去做。」
夏祖焯强调,华裔家长千万不要以赚多少钱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进入『社会大学』,都要终身学习;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才能,加以发挥。」
夏祖焯表示,这本书原来只是写给建中学生看的,但没想到其中许多文章受到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喜爱,在网路广为流传,「本来书名要订为『建中学生的阳光与森林』,出书时决定对象普及化,才改为现有书名。」
虽然写时对象是台湾的高中学生,夏祖焯指出,内容也适用于在美国的高中学生。「从台湾、大陆来美国的华侨,许多家长都是名校出身,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要求孩子学业成绩一定要好,」夏祖焯表示,在重视累积性知识的科技领域是如此,但在非累积性的人文社会领域并非如此。
书中一再鼓励学生要多元化、多地域化、多接触面、多好奇心。「高中时代要扩展知识范围,学习处人、冒险;最大的危险就是不冒险,有冒险才能成功上进。」
夏祖焯以自身为例指出,母亲林海音曾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十年,父亲夏承楹(笔名何凡)曾任国语日报社长及发行人近20年。夏祖焯生于北京,长于台北,台南读成大,美国德州读硕士、密西根州读博士,在美各地工作数十年,「家庭、学校的背景较多元,让我开展眼界,启发思维,增长分析能力。」
书中一再强调作人要「有情有义」。夏祖焯观察母亲就是有情有义的人,「这对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孩子成为有情有义的人,可以从义工、志工作起,参与对社会人群的服务,从回馈社会的活动作起。
夏祖焯指出,鼓励回馈社会其实主要在提醒,高中生现在能做的毕竟有限,「但只要有这观念,有朝一日有能力时就会去做。」
夏祖焯强调,华裔家长千万不要以赚多少钱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进入『社会大学』,都要终身学习;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才能,加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