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自家手工美食 口耳相传生意火
华裔私人作坊美食风行南加州,手工包子馒头水饺、馄饨锅饼韭菜盒,还有粽子香肠台湾肉圆,一双勤劳巧手、一个电话、一辆汽车、几个冰箱,加上老饕们口耳相传,新移民自食其力,生意红火得不输门面市场。

手工制作、多样而新鲜,随时还可以量身订做,让不少吃惯「机械食品」民众趋之若鹜,山东、天津、上海、广东和台湾各地的民间烹饪好手,纷纷将自己家乡的拿手美食,送到千家万户,形成圣盖博谷持续低迷经济中的一道亮丽民间经济风景线。

「开始大家很喜欢我的五谷馒头和包子,现在小笼包、素菜包、虾饺、韭菜盒子、葱油饼、馄饨、锅贴、花卷,统统都做」,年近八旬的于先生周末一大早开车从喜瑞都家中出发,好几大冷冻箱手工面点,午后刚过已被老客人们抢购一空。

于先生这样的日子已有年头。每个星期至少一半时间都在外面送货,一辆半新Toyota小卡车,跑遍圣盖博谷华人聚居地区。晚上回家则和太太一起赶做面点,切菜、和面、调味、制作、冷冻,每天忙到深夜。

于先生1980年代初移民来美,老兵退役后在台湾担任启智教师,到美国却因语言障碍无法入行。用带来的20多万元开了一家咖啡店,人生地不熟,很快打水漂。夫妻俩加上三个孩子,「五张嘴等吃饭,我总不能去偷去抢去骗去乞讨,剩下的只有自己一双手」。于先生说,好在山东老家的面食在南加州很被认同,加上从大陆去台湾后在眷村生活多年,天南地北美食学了不少,于是和太太开始自家后院的面食小作坊,没想到从小小的馒头开始,朋友邻居口耳相传,忙的时候「天天电话不停,天天出门」。于先生的送货地盘,也从喜瑞度、托伦斯一带扩展到蒙特利公园市、阿罕布拉、艾尔蒙地、圣盖博,现在就连圣玛利诺和亚凯迪亚的许多华人家庭也当起「于氏面点消费专业户」。于家的三个孩子,也从中学、高中,个个上了大学,其中两人进了柏克莱加大。

像于先生那样的私家美食坊,华裔新移民社区比比皆是。从蒙市、阿罕布拉、罗斯密、圣盖博,到东区罗兰冈、哈冈和奇诺冈,美食推陈出新,从日常早餐面食到地方特色小吃,从端午粽子到中秋月饼和元宵汤圆,「民间大厨」们无不信手拈来。

家住蒙市的郭太太三年前随家人从广东移民洛杉矶。经济低迷,工作无着,只能赋闲在家。端午节前包一批粽子给朋友邻居当「见面礼」,没想到好味道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家中电话不停。郭家小小的厨房很快变成粽子产地,几个大冰箱永远放满老客人预订的粽子,郭太太的煲汤好手艺,也跟着成「小名牌」,喜欢喝汤的南方客,源源不断打来电话,让一度担忧「来美如何生活下去?」的郭太太,现在忙到「连逛街时间都没有」。

不过,经营艰辛,也只有家里人才知道。从上海来洛杉矶看望儿子的卢太太,年轻时一度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娇太太,来美后却不忍心看儿子从早辛苦到晚,先是给别人看孩子当佣人,后来发现自己包的饺子很受儿子朋友们的欢迎,卢太太很快做出「免费试吃」的行动。好手艺果然很快传遍食品选择不多的圣费南度华人社区。后来卢太太很快信了教,饺子也很快卖到了教会。由于人缘奇好,卢太太不久「成功转行」,成了当地教会的半职人员,周末半卖饺子,一半在教会帮看孩子。

凭自己双手谋生吃饭养活家人,获得顾客却要绞尽脑汁。于先生表示,家乡味固然让人感到亲切,口味和卫生更重要,比如他将自家后院万余呎的草地变成韭菜园,「自家地里出产的韭菜做成饺子和韭菜盒子,味道就是不同」,于先生说,油价节节高升,出门送货一趟汽油就是15元,所以通常要100元的订货才会出门,「但实际上许多老朋友,即便只要两袋馒头,也会送过去」,因为在他看来,「人情比钱更重要」。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