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哈尔滨姑娘
上周一个深夜收到电邮,得知华人分会和美国癌症协会正式分离的消息。
近日开车经过桑尼维尔一巷弄,忽忆起九年前曾和数位华人义工来此探望罹血癌的哈尔滨姑娘刘晓梅。最后一瞥即是她站在阳台和大家挥手,阳光下,姑娘因化疗落髮削瘦却依然美丽的身影,难以忘记。
刘晓梅失望离开湾区,飞回大陆寻找最后生机,三个月后,以30岁英年在北京过世。最后病榻,她打电话回来,边喘大气边诉说湾区的思念,好像这儿的防癌义工,就是她美国的亲人。
如今,华人分会要和百年老店「美国防癌协会」说再见,我想起好多位「刘晓梅」,眼前浮现好些抗癌斗士与默默付出的义工,更回想多少次「抗癌接力」,夜空下点燃一根根祝祷的蜡烛,最终连成一个「HOPE」,象徵抗癌时的「希望」,都属心灵的悸动。
以服务华人癌友和家属为核心价值的这个草根团体,是否仍依附在一个全国性的大组织之下,或许并不很重要。
重要的是,像刘晓梅这般在美举目无亲,孤独面对死亡的癌友,华人分会摆上过一份心,给过她一丁点奋斗的勇气。
1994年11月,癌症协会北加州华人分会在南湾成立。但两位共同创办人只有一位看到它的诞生,因为乳癌癌友王陈美枝早两个月已经过世。另一创办人是会计师邱慈艾,一位癌友的女儿。
邱慈艾的父亲受「多发性骨髓瘤」折磨了三年,于1989年离世。走前,只要骨头被碰触,老人家就痛彻心扉。邱慈艾从不抱怨癌属照护病人的辛苦,只淡淡跟我说过:「那阵子,我有时一天吃到两张交通罚单。」
父亲走后三、四年,她着手发起华人的防癌组织,因为发现到很多英文资讯和服务都让华人感到隔阂。后来,为要长久做下去,她募到了100万元基金投入。她常说,华人圈想帮助别人的人很多,有很多好心肠。
最主要关照就是「人」,要照顾病人、要安慰家属。这原本是最易理解,也是人类所有慈善行为的基点,没想到成为与防癌协会无法磨合的理念之一。19年并肩打过美好的仗,但人事已变迁,强调的方针已不符华人社区需求,终致分道扬镳。专为华人癌友和癌属服务的新组织已在进行。
北加州华人分会「升格」为整个加州的分会时,颇获肯定,誉为华人「融入主流」大丰收。那么现在是否远离主流?是否可惜?邱慈艾说:做事的才是主流!
刘晓梅若在世,当会说:「这句话,我喜欢。」
更多内容请见
近日开车经过桑尼维尔一巷弄,忽忆起九年前曾和数位华人义工来此探望罹血癌的哈尔滨姑娘刘晓梅。最后一瞥即是她站在阳台和大家挥手,阳光下,姑娘因化疗落髮削瘦却依然美丽的身影,难以忘记。
刘晓梅失望离开湾区,飞回大陆寻找最后生机,三个月后,以30岁英年在北京过世。最后病榻,她打电话回来,边喘大气边诉说湾区的思念,好像这儿的防癌义工,就是她美国的亲人。
如今,华人分会要和百年老店「美国防癌协会」说再见,我想起好多位「刘晓梅」,眼前浮现好些抗癌斗士与默默付出的义工,更回想多少次「抗癌接力」,夜空下点燃一根根祝祷的蜡烛,最终连成一个「HOPE」,象徵抗癌时的「希望」,都属心灵的悸动。
以服务华人癌友和家属为核心价值的这个草根团体,是否仍依附在一个全国性的大组织之下,或许并不很重要。
重要的是,像刘晓梅这般在美举目无亲,孤独面对死亡的癌友,华人分会摆上过一份心,给过她一丁点奋斗的勇气。
1994年11月,癌症协会北加州华人分会在南湾成立。但两位共同创办人只有一位看到它的诞生,因为乳癌癌友王陈美枝早两个月已经过世。另一创办人是会计师邱慈艾,一位癌友的女儿。
邱慈艾的父亲受「多发性骨髓瘤」折磨了三年,于1989年离世。走前,只要骨头被碰触,老人家就痛彻心扉。邱慈艾从不抱怨癌属照护病人的辛苦,只淡淡跟我说过:「那阵子,我有时一天吃到两张交通罚单。」
父亲走后三、四年,她着手发起华人的防癌组织,因为发现到很多英文资讯和服务都让华人感到隔阂。后来,为要长久做下去,她募到了100万元基金投入。她常说,华人圈想帮助别人的人很多,有很多好心肠。
最主要关照就是「人」,要照顾病人、要安慰家属。这原本是最易理解,也是人类所有慈善行为的基点,没想到成为与防癌协会无法磨合的理念之一。19年并肩打过美好的仗,但人事已变迁,强调的方针已不符华人社区需求,终致分道扬镳。专为华人癌友和癌属服务的新组织已在进行。
北加州华人分会「升格」为整个加州的分会时,颇获肯定,誉为华人「融入主流」大丰收。那么现在是否远离主流?是否可惜?邱慈艾说:做事的才是主流!
刘晓梅若在世,当会说:「这句话,我喜欢。」
更多内容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