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 激发创作能量
在美籍着名作家哈金、中国当代作家徐小斌和苏童的眼中,文学和历史、过往的记忆有着怎么样的关联?又是如何促使他们进行创作的?在6日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举办的「亚洲艺术与思想论坛—中印对话(The“Chindia”Dialogues)」活动上,三人娓娓道来各自的体验和认知。
最近出版「南京安魂曲」的哈金希望无论作品本身是重写历史还是藉书写来讲述历史,他都觉得首先是一件文学作品,并希望这本书能还原曾经被模煳的一段历史,那就是美国教会主办的「金陵学院」作为避难所接纳救助1万名中国人的故事。
「我希望过往的经历不要成为一个人的负担,而是有助于人生路途上的前行,帮我们转化为能量」,谈到自己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的亲身体会,哈金说:「我们必须要和过去一起前行,同时要有世界公民的概念。」哈金认为「南京安魂曲」是从美国人的角度重新看这一段中国的历史,「对我来说也是满足个人心理上的一个需要」。
剧作家徐小斌则以其着作「敦煌遗梦」讲述她如何从童年外婆带她去寺院对佛像的恐惧,到后来研究佛教壁画和历史,发现宗教传到中原和西藏所反映出的不同教义,为其日后创作打下基础,她认为「好的小说不是透过什么说明什么,更多是混沌多义的,就像珊瑚的触角一般」,她表示自己的小说外面总有一个故事,但内部是写给知音的。
而对于人生的记忆,徐小斌坦言,「那是我们想忘却都忘却不了的,当我拿起笔,记忆就像过马路,从我眼前掠过」。在她看来,作家分为本色和性格扮演两种,而她是后一种,「即使是写一个魔鬼式的人物,我也希望是触手可及的」。
苏童认为记忆是伴随一生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他说:「随着年龄的不同,记忆也呈现不同面貌,那些不能忘却的是我们人生要背负的,可能沉重或美丽」,并打趣现在常常想起30或40年前的事情,让他觉得「很恐慌,我常在想这到底在暗示我什么?结果朋友说,这说明你年纪大了」。
最近出版「南京安魂曲」的哈金希望无论作品本身是重写历史还是藉书写来讲述历史,他都觉得首先是一件文学作品,并希望这本书能还原曾经被模煳的一段历史,那就是美国教会主办的「金陵学院」作为避难所接纳救助1万名中国人的故事。
「我希望过往的经历不要成为一个人的负担,而是有助于人生路途上的前行,帮我们转化为能量」,谈到自己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的亲身体会,哈金说:「我们必须要和过去一起前行,同时要有世界公民的概念。」哈金认为「南京安魂曲」是从美国人的角度重新看这一段中国的历史,「对我来说也是满足个人心理上的一个需要」。
剧作家徐小斌则以其着作「敦煌遗梦」讲述她如何从童年外婆带她去寺院对佛像的恐惧,到后来研究佛教壁画和历史,发现宗教传到中原和西藏所反映出的不同教义,为其日后创作打下基础,她认为「好的小说不是透过什么说明什么,更多是混沌多义的,就像珊瑚的触角一般」,她表示自己的小说外面总有一个故事,但内部是写给知音的。
而对于人生的记忆,徐小斌坦言,「那是我们想忘却都忘却不了的,当我拿起笔,记忆就像过马路,从我眼前掠过」。在她看来,作家分为本色和性格扮演两种,而她是后一种,「即使是写一个魔鬼式的人物,我也希望是触手可及的」。
苏童认为记忆是伴随一生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他说:「随着年龄的不同,记忆也呈现不同面貌,那些不能忘却的是我们人生要背负的,可能沉重或美丽」,并打趣现在常常想起30或40年前的事情,让他觉得「很恐慌,我常在想这到底在暗示我什么?结果朋友说,这说明你年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