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排、繁体、线装书
小时候走在村里,常被邻居指着说:「这孩子能看古书。」这是一种称赞,每次听到都很得意。所言古书,即指竖排、繁体的线装书,那时看过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家里其他记不清书名的线装书,还没来得及看,破四旧时都被烧掉了。
现在想来,那时读这些书,其实半是靠猜的,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只看个大概意思而已。因为许多繁体字不认得,从小学的是简体。文革后繁体字的书或封或毁,后来有机会再读繁体字,是文革后在大学图书馆里。
来报社任职之初学习繁体字,主管曾鼓励说:「你会简体,现在学用繁体,等于有两把斧子,比别人多了一技之长。」话虽如此,做起来并不容易。受的是简体字教育,忽然要在繁体字中找茬挑错,脑子眼睛穿越不停,开始真有些昏头转向,一些因简繁转换而衍生的错别字常可蒙混过关。
例如,简体中复杂的「复」和恢復的「復」,都写成「复」,因此如文稿误植「恢复」或「復杂」,对习惯简体字的我来说,很容易让错别字从眼皮底下熘过去。
诸如此类的例子俯拾皆是,「穫」与「获」,「钟」与「钟」,「干」和「干」,简体中都分别简成一个字,当遇到是「收穫」还是「收获」、「钟表」还是「钟表」,「干净」还是「干净」时,常会回头对照简体字,但却因简繁转换不对等而陷入困惑。
这些简繁纠结,在两岸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相信是很多人的共同困扰。由此观之,近来有识之士提出的「书同文」倡议,实是应时顺势,为沟通方便、交流顺畅。倡导者不需将其抬拉到可比大秦「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高度,反对者也不必见「同」思「统」,而作过多政治联想。
从甲骨文到大小篆,从隶到楷,中华文字演进的大趋势是简单和实用,其间虽有政府介入推动,但活水源头在民间。上世纪30年代那次简化尝试无疾而终,因战乱中社会有更急迫的事要做。50至60年代推行的简体字,反映新政权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但也留下政治介入痕迹,有成功有遗憾。而胎死腹中的文革第二次「字改」,则是疯狂政治的败笔。
今日「书同文」唿声,主要是摒弃不合理的简,丢掉不必要的繁。辜汪会谈交换协议文本,因简繁有别,需备四份。书同文之后,姑不论方便电脑输入、利于中文成为国际语言,至少两岸官方民间公文交换,可省去一半麻烦。
更多内容请见
现在想来,那时读这些书,其实半是靠猜的,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只看个大概意思而已。因为许多繁体字不认得,从小学的是简体。文革后繁体字的书或封或毁,后来有机会再读繁体字,是文革后在大学图书馆里。
来报社任职之初学习繁体字,主管曾鼓励说:「你会简体,现在学用繁体,等于有两把斧子,比别人多了一技之长。」话虽如此,做起来并不容易。受的是简体字教育,忽然要在繁体字中找茬挑错,脑子眼睛穿越不停,开始真有些昏头转向,一些因简繁转换而衍生的错别字常可蒙混过关。
例如,简体中复杂的「复」和恢復的「復」,都写成「复」,因此如文稿误植「恢复」或「復杂」,对习惯简体字的我来说,很容易让错别字从眼皮底下熘过去。
诸如此类的例子俯拾皆是,「穫」与「获」,「钟」与「钟」,「干」和「干」,简体中都分别简成一个字,当遇到是「收穫」还是「收获」、「钟表」还是「钟表」,「干净」还是「干净」时,常会回头对照简体字,但却因简繁转换不对等而陷入困惑。
这些简繁纠结,在两岸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相信是很多人的共同困扰。由此观之,近来有识之士提出的「书同文」倡议,实是应时顺势,为沟通方便、交流顺畅。倡导者不需将其抬拉到可比大秦「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高度,反对者也不必见「同」思「统」,而作过多政治联想。
从甲骨文到大小篆,从隶到楷,中华文字演进的大趋势是简单和实用,其间虽有政府介入推动,但活水源头在民间。上世纪30年代那次简化尝试无疾而终,因战乱中社会有更急迫的事要做。50至60年代推行的简体字,反映新政权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但也留下政治介入痕迹,有成功有遗憾。而胎死腹中的文革第二次「字改」,则是疯狂政治的败笔。
今日「书同文」唿声,主要是摒弃不合理的简,丢掉不必要的繁。辜汪会谈交换协议文本,因简繁有别,需备四份。书同文之后,姑不论方便电脑输入、利于中文成为国际语言,至少两岸官方民间公文交换,可省去一半麻烦。
更多内容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