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义「一人」乐团 16个口琴演奏「黄河」
「刚进入小学参加合唱团时,音乐的美好令我着迷,但因五、六零年代的中国正处动盪,家庭经济的限制下只能选择一只只要25美分的口琴入门,没想到口琴的魔力让我深陷不拔一辈子。」堪称口琴演奏界先锋的世界级口琴艺术家何家义,回忆早年接触音乐的动机,谈话时灿烂却带点腼腆的笑容,就如同他透过口琴表达的情感一般,高昂热情却又不失真挚和细腻。何家义于1953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从小热爱音乐,从11岁开始自我学习乐器之中最为便宜的「复音口琴」,然而因为对于口琴技巧的不熟稔,使他无法突破侷限而转学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乐器,但未料学习其他乐器反而让他更想念口琴音色的与众不同。他说:「当时家里穷,只买得起便宜的口琴,但自己玩了玩只能吹出简单的曲目,看到邻居有二胡和不要的小提琴,便勾起我的兴趣而转移目标,但最后发现口琴才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乐器。」人们普遍认为口琴是种非常简单的乐器,也只能吹奏有限的曲目。但何家义解释,口琴透过嘴唇和舌头的灵活变动可吹出多个声部,也可以自我吹奏主旋律和副旋律,不像小提琴或二胡等只有一种音调的乐器。口琴可透过唿吸的技巧使得音色变化更加灵活,更能表达内心对曲目的情感,不同于钢琴等乐器是靠着机械的转动发声。因此,百变的口琴音色甚至可以模仿小提琴、琵琶等乐器的声音,而一切都是靠着「熟能生巧」的道理发现口琴的奥妙。在学习各种乐器后,丰富的乐理知识使得何家义可更深入研究口琴的技巧,尽管当时中国较少人研究口琴,何家义先是照着其他乐器的乐谱吹奏再进行修改,写出专属于口琴演奏的乐谱。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何家义因为不必到学校上课而有充裕的时间慢慢琢磨,即使成年后为了生活而成为一名工人,也没有抹灭他对口琴的热爱和执着,直到1981年参加世界级口琴家黄青白的「半阶口琴训练班」后,更扎实的学习让他告别工人生涯,投入职业口琴家行业,并到世界各处表演、与各国的口琴专家交流。1998年移民美国后,何家义将中西方的口琴文化结合,世界的舞台使他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亦同时更加精进他的技巧。何家义说:「美国、欧洲和亚洲使用的口琴都是不同的种类,换了一种口琴就必须换一种吹奏技巧,可算是我在钻研口琴艺术上碰到最大的瓶颈,但同时也让我的视野更加宽广,现在可以视场面和合作的表演伙伴而决定使用哪一类型的口琴进行演出。」何家义回忆早期自学口琴时,因为没有专属口琴的乐谱,必须靠着聆听别的乐器演奏而写下乐谱,然而有些乐曲的演奏并非一个口琴便能诠释的,此时就必须结合各类型的口琴完成编曲。他笑着说:「最高纪录就是将『黄河钢琴协奏曲』最后用16个口琴吹奏完四个乐章,早期开始改编时因为对于口琴的认识仍有限,直到20多年后真正了解口琴的奥妙后,才将这份乐谱完成,让演奏家可在演奏时充分发挥口琴的潜能以及情感。」何家义目前在曼哈坦杜德巴音乐学院(Turtle Bay Music School)任教,常与擅长钢琴和舞蹈、亦是建筑工程师的女儿何欣,一同在世界各地巡演,他们14日才完成在音乐圣殿曼哈坦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他更固定在每年6月21日纽约户外音乐节(Make Music New York)于中央公园免费赠送及教学口琴,纽约市长彭博也曾是何家义于音乐节教导的学生之一。何家义说:「口琴是个入门简单成师难的乐器,因为口琴只需要靠嘴巴和唿吸就能发出声音,不需要像钢琴或小提琴必须练就手法才能演奏,现场民众在短短30分钟内学会吹奏一首简单的曲子并不是问题,因此希望透过活动将口琴艺术普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