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黄哲伦百老匯华裔编剧一哥
纽约百老匯新编喜剧「Chinglish(中式英语)」美西及亚洲地区巡迴演出,百老匯华裔「编剧一哥」黄哲伦(David Herry Hwang)也重返故乡洛杉矶。「洛杉矶的变化真大!」黄哲伦说,他未来的心思,会更多放美中关系和华人移民故事上。

父母分别来自上海和福建,黄哲伦从小在圣盖博市长大,「我当小孩的时候,周围全是白人、西裔,偶尔见到一些日本人,邻居中几乎没有华人」,他回忆,那是20世纪60年代,馋中餐了,只能到洛杉矶的华埠,「那里几乎是唯一见到自己同胞的地方,餐馆里外大多是广东人」,他现在还记得儿时吃的红焖海鳝和酱油捞饭。

现在每次回到圣玛利诺看望八旬老母,都要专程回到圣盖博走走,当年没有中文字的山谷大道,现在满街都是华人,到处都是中餐馆。洛杉矶几十年的巨变,让他非常惊嘆。

此次来应南岸剧场(South Coast Repertory)邀请来美西地区巡迴演出新创舞台剧「Chinglish」,黄哲伦坦言创作灵感源于五、六年前前往中国采风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美国人说惯了英语,去到中国说话依然是美国思维;中国人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说英语,文化和语言差异,理解与翻译也不免大相径庭,闹出很多笑话」。

当年以「蝴蝶君(M.Butterfly)」和「黄面孔(Yellow Face)」先后获得东尼奖、奥比奖和普立兹奖,黄哲伦多年来稳居百老匯华裔编剧一哥地位。

「事实上当年我要学戏剧,父母曾相当犹豫」,黄哲伦说,1975年他当时在史丹福大学学习语言文学。儿子要改学戏剧的消息传回洛杉矶,母亲死活要将儿子劝回来,倒是开明的父亲放了话:我们去看你表演,如果不让我们失望,就依了你,否则什么都别想。

两老一路驱车北上,万万没想到儿子第一次编的舞台剧在史丹福一炮而红。黄哲伦后来如愿到了耶鲁,之后数十年一直活跃在纽约百老匯舞台。

「用心去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黄哲伦这些年的作品几乎每部都有华人的影子。在长驻纽约和常回洛杉矶的同时,他也去休士顿采风,「中部地区也出现很多华人,非常有趣」,他说,华人永远是他的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从1993年第一次踏上父母的祖国,黄哲伦说,他现在每年至少去两次中国,北京、上海、厦门、贵州、广西桂林都走了遍,「特别喜欢贵州,民风淳朴,地方音乐和妇女的首饰头饰,令人惊艳」。

他说,此次编导的「Chingish」,因其中部分情节是中国某高官的儿子到剑桥留学,「恐怕中国政府会有不好的联想」,所以此剧要在中国上演,难。不过他表示,一齣关于中国的、可以放心与中国观众见面的舞台剧正在制作当中,可望今年年底之前完成。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