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验谈/创新思维 创业路更扎实
●创业者创业前,各自怀抱着不同目的和梦想,但是真正创立公司,现实问题常接踵而来,尤其全球市场变动剧烈,成功创业家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2013创业经验分享座谈会邀请多位创业专家分享创业经验。创业家兄弟创办人郭书齐2007年开始创业生涯,所创立的地图日记最为人熟知,后来被美国知名团购网Groupon收购;去(2012)年他陆续成立「好鱼网」、「生活市集」等垂直网站。
集思广益 打团体战
谈到创业经验,这几年郭书齐最大体悟,是「创业时选择不要去做的事,比想做的事更困难」;比如经营地图日记时,总会有人告诉他应该再加入何种功能,虽然听起来颇有道理,但其实多加入一个功能,公司不仅耗费资源 ,也容易让使用者感到困惑。
郭书齐也提到,可以创造新事业是一件很棒的事,只是每次听到别人说自己是「成功创业」就觉得惶恐。对他而言,创业最大的收穫是自我的追寻,所谓的「成功」应是自己定义,好好享受创业的过程很重要。
另外,创业也绝非一己之力可成。他提醒,这是打团体战的社会,成功的生意往往是因团队合作而非个人的功劳;或许公司会面对股东压力,最好不要将压力转嫁于团队成员身上,因为成功需集众人之力才能达成。
每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有人创业是为了实践小时候的梦想,也有人想赚大钱,并无对或错的评断;创业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才是最宝贵的部分。「即使遭遇挫折,打算站起来之前,记得要让自己有点收穫」。
了解趋势 整合资源
大家都很好奇创业难不难?曾多次创业的郭书齐认为,还未开始成立公司前,多数人都怀抱着远高梦想,经营公司其实不难,只要能存活下来就是成功。
2007年他创业时,创业者百家争鸣,和他同期创业的公司约有两、三百家,但是过了三至五年还能继续经营的公司并不多。
他说,开设公司后必须开始面对付房租、水电费用等生存问题,如果缺乏磨练机会,一旦发生资源不够、没有资金的情况,也无力回天;不过也有些创业者为了让公司继续生存,激发出经营潜能。「想办法活得比竞争者更久,你就赢了」。
盖德科技董事长许宾乡表示,创业像进入丛林冒险,你永远不知道路上会遇上何种阻碍,所以一定要充实自己的能力,花时间了解产业生态,清楚区分市场,否则主要市场不在台湾,就算产品有成熟性也无法长久经营。
创业家创立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有人会开始思考扩张规模,台湾群众募资平台FlyingV共同创办人林弘全表示,创业家若希望将公司愈做愈大,只靠自己的资源不一定足够,不妨寻求外部协助。
三艾健康科技执行长郑智超也认为,创业家应有一个观念:「懂得利用别人的钱,创造公司的价值」。他说,当公司要扩大业务时,只用自己筹募的资金,总有用完的时候,知道资金来源或融资管道,是扩张公司重要的利器。
做大市场 吸引注资
公司从初创到成长,有些创业家接受创投投资,不是因为公司真的缺钱,而是营运逐渐趋于成熟,希望扩大发展,甚至拓展台湾以外的市场;创业家如果没有跨国经营经验,能遇到跨国投资人投资新创公司,可协助创业家走出海外。
拥有多年投资经验的新加坡祥峰投资控股总经理章庆诚表示,最近几年,台湾环境变化大,现在的创投环境和2000年以前相比截然不同;1995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台湾有近300家创投公司,现在数量却锐减,因为创投公司本就难经营。
他指出,让创投产生投资意愿的关键在于产品的市场是否够大、市场中是否具有未饱和的需求,产品是否具有满足未饱和市场的优势等考量。
这两年来祥峰投资一家公司,投入约500万美元以上的资金,创办人年纪约30岁出头,但是创投考量的重点不是创业者的年龄或是头衔,而是该公司的经营特点。
「强者创造时机,弱者等待机会」,台湾人从父执辈开始就是一卡皮箱往外走,现在许多台湾厂商考量劳力成本,开始往东南亚市场迁移,这是台商文化。
章庆诚认为,新生代创业不应只巩固台湾市场,不妨趁东南亚市场具备蓬勃商机,前往卡位,可能会有想像不到的庞大市场等着你,一旦错过时机,过几年再去可能就晚了。
2013创业经验分享座谈会邀请多位创业专家分享创业经验。创业家兄弟创办人郭书齐2007年开始创业生涯,所创立的地图日记最为人熟知,后来被美国知名团购网Groupon收购;去(2012)年他陆续成立「好鱼网」、「生活市集」等垂直网站。
集思广益 打团体战
谈到创业经验,这几年郭书齐最大体悟,是「创业时选择不要去做的事,比想做的事更困难」;比如经营地图日记时,总会有人告诉他应该再加入何种功能,虽然听起来颇有道理,但其实多加入一个功能,公司不仅耗费资源 ,也容易让使用者感到困惑。
郭书齐也提到,可以创造新事业是一件很棒的事,只是每次听到别人说自己是「成功创业」就觉得惶恐。对他而言,创业最大的收穫是自我的追寻,所谓的「成功」应是自己定义,好好享受创业的过程很重要。
另外,创业也绝非一己之力可成。他提醒,这是打团体战的社会,成功的生意往往是因团队合作而非个人的功劳;或许公司会面对股东压力,最好不要将压力转嫁于团队成员身上,因为成功需集众人之力才能达成。
每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有人创业是为了实践小时候的梦想,也有人想赚大钱,并无对或错的评断;创业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才是最宝贵的部分。「即使遭遇挫折,打算站起来之前,记得要让自己有点收穫」。
了解趋势 整合资源
大家都很好奇创业难不难?曾多次创业的郭书齐认为,还未开始成立公司前,多数人都怀抱着远高梦想,经营公司其实不难,只要能存活下来就是成功。
2007年他创业时,创业者百家争鸣,和他同期创业的公司约有两、三百家,但是过了三至五年还能继续经营的公司并不多。
他说,开设公司后必须开始面对付房租、水电费用等生存问题,如果缺乏磨练机会,一旦发生资源不够、没有资金的情况,也无力回天;不过也有些创业者为了让公司继续生存,激发出经营潜能。「想办法活得比竞争者更久,你就赢了」。
盖德科技董事长许宾乡表示,创业像进入丛林冒险,你永远不知道路上会遇上何种阻碍,所以一定要充实自己的能力,花时间了解产业生态,清楚区分市场,否则主要市场不在台湾,就算产品有成熟性也无法长久经营。
创业家创立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有人会开始思考扩张规模,台湾群众募资平台FlyingV共同创办人林弘全表示,创业家若希望将公司愈做愈大,只靠自己的资源不一定足够,不妨寻求外部协助。
三艾健康科技执行长郑智超也认为,创业家应有一个观念:「懂得利用别人的钱,创造公司的价值」。他说,当公司要扩大业务时,只用自己筹募的资金,总有用完的时候,知道资金来源或融资管道,是扩张公司重要的利器。
做大市场 吸引注资
公司从初创到成长,有些创业家接受创投投资,不是因为公司真的缺钱,而是营运逐渐趋于成熟,希望扩大发展,甚至拓展台湾以外的市场;创业家如果没有跨国经营经验,能遇到跨国投资人投资新创公司,可协助创业家走出海外。
拥有多年投资经验的新加坡祥峰投资控股总经理章庆诚表示,最近几年,台湾环境变化大,现在的创投环境和2000年以前相比截然不同;1995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台湾有近300家创投公司,现在数量却锐减,因为创投公司本就难经营。
他指出,让创投产生投资意愿的关键在于产品的市场是否够大、市场中是否具有未饱和的需求,产品是否具有满足未饱和市场的优势等考量。
这两年来祥峰投资一家公司,投入约500万美元以上的资金,创办人年纪约30岁出头,但是创投考量的重点不是创业者的年龄或是头衔,而是该公司的经营特点。
「强者创造时机,弱者等待机会」,台湾人从父执辈开始就是一卡皮箱往外走,现在许多台湾厂商考量劳力成本,开始往东南亚市场迁移,这是台商文化。
章庆诚认为,新生代创业不应只巩固台湾市场,不妨趁东南亚市场具备蓬勃商机,前往卡位,可能会有想像不到的庞大市场等着你,一旦错过时机,过几年再去可能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