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文 顶级粤菜飨金山
Hakkasan在美西的第一家店去年底于旧金山开幕,短时间内已成为旧金山名流聚集的热门去处,连前市长勃朗(Willie Brown)都多次在专栏中畅谈用餐经验。
Hakkasan在洛杉矶、拉斯维加斯的分店也将在近月内开幕。而主导Hakkasan北美所有餐馆菜单的主厨,是年仅40岁的何振文(Ho Chee Boon)。
从少年时为了家计弃学进餐馆工作,到成为米其林星级餐馆的主厨,何振文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创新,在传统粤菜的基础上,把讲究的中餐带给美国饕客。
在世界许多城市当过大厨的何振文,爱上才住几个月的旧金山。虽然接下来几个月都要忙着到其他城市开店,但何振文承诺一忙完就会回到旧金山,用全新的创作满足旧金山人尝鲜的渴望。
记者问:先简单讲一下你是怎么变成世界级厨师的?
何振文答:首先我一定要澄清,有人说我是世界级大厨师,但我从来不这样认为。我只是把自己的东西做好而已,我做菜的目标是要更进步,做更多好吃的东西。
我的父亲是广东人,妈妈是马来西亚华侨。我在马来西亚出生。和40年前的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一样,我的家境不是很好。学做厨师不像在英美可以去厨艺学院,都是去店里打工。
问:所以你是从小就很有兴趣学做厨师吗?
答:我正式在厨房工作是12岁,半工半读。到了14岁就开始全职在厨房工作。不过其实我8岁就在大排档帮忙。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将来,也不特别喜欢做什么。
我的兴趣很多,什么都喜欢。在学校念数学、地理、历史我也喜欢,要我下棋、踢足球我也喜欢。
我是很好动的小孩,做饭我也喜欢,也蛮有兴趣的。洗碗打工的时候,看到那些师傅拿着锅子炒菜,也觉得他们很酷,也会幻想有一天像他们那样地炒。
我很记得我那时候就觉得,我有一天也可以上炒锅,心里就有这么一个目标。但是如果说我不喜欢读书,那也是不正确的。
我读书的成绩也很好,只是我好动顽皮,老师被我气得半死,拿我没办法。但高一的时候,因为家境的关系,自己就觉得不应该再继续读书,花那么多钱。所以14岁就正式在厨房工作。
问:你有很多兄弟姊妹?有没有其他人也当厨师?
答:我有七个哥哥、一个姊姊和一个弟弟。不过我们家每个人都有不同职业。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很好。
问:既然一开始没有立志当厨师,为什么会一直坚持下去?
答:虽然我兴趣很多,但是在餐馆工作也是因为我喜欢做这样的东西,又可以自力更生。不过当时的情况我绝对没有想过要出名,或想到要成为怎样的厨师。
我觉得会做厨师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妈妈。她煮菜很好吃,我到现在都还觉得,妈妈做的菜是最好吃的。但是她现在年纪大只煮斋菜,我就再也吃不到她以前煮焖排骨等好吃的菜餚。
以前妈妈在家做菜没有用煤气,都是用火炭。虽然麻烦,但这样煮菜肯定比煤气还香好几倍。
其实现今在马来西亚还有一家餐馆用火炭炒菜,每天排队都要排很长。因为没办法啊,用火炭炒菜一定是很慢的,可是味道完全不一样。用火炭炖的汤、炒出来的菜,特别香。
其实我是有想过,有一天要用火炭来做一家小小的餐馆,做很传统道地的私房菜。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
问:你最想念妈妈哪道拿手菜?
答:我妈妈是客家人,爸爸是广东长大的潮州人。小时候我也不懂是哪里的菜,不过妈妈很会做潮州菜,咸菜鸭、大豆苦瓜排骨都是最好吃的。用炭火炖,以前我睡觉的时候,嗅到香味才会醒来。
我问过妈妈很多次,也拿到食谱,可是就是做不出来,我已经找不回那种味道了。
问:你从大排档打工到成为厨师,这条路是怎么走的?
答:我觉得自己学东西蛮快的,也很想把许多东西很快学完。当达到了那个程度之后,我还是会想要做得更好。
在一家餐馆做过,我就会觉得,为什么另外那家餐馆会有那么好的生意?为什么大家一提到那家餐馆的名字,就会说那里的菜比这家餐馆好吃?我就去另外一家店做,就这样慢慢学,慢慢跳。
我在17岁的时候开始上炒锅炒菜,但是每到更好的餐馆,我又回去做砧板开始(准备食材)。
因为每一家店做的东西都不一样,基础一定要打好。做厨师不能只专注在炒菜,连洗碗也一定要知道怎么洗才好。这样以后才能了解自己的员工面对的问题,做好厨师的工作。
17岁时我去新加坡最出名的中餐馆做事,18岁去马来西亚南部柔佛州最有名、生意最好的餐馆,也去过汶莱、砂劳越,19岁在新加坡的黄长春。我也在五星酒店的餐馆工作,在马来西亚的Sofitel酒店学会川菜。
我23岁开始在香港「东海」的新加坡分店做三年,学会做道地的香港式粤菜。26岁在香港、泰国工作。
问:在欧美做中餐馆和在亚洲一定又不一样。伦敦的Hakkasan是欧洲第一家获得米其林一星的中餐馆。在欧美做中餐是不是格外困难?
答:其实伦敦的Hakkasan一开始并不赚钱,很多人很排斥。因为他们在整个伦敦都没有吃过这样的中餐,对中餐的印象就是华埠的炒饭、炒面。他们没去过香港,没尝过真正讲究的粤菜。其实中餐不便宜,我在澳门在米其林餐馆,一条炸鱼要100美元。亚洲客人可以接受这样的价钱,但在欧美就需要时间。用高水准的餐点证明我们的价值之后,Hakkasan也逐渐建立起名声。
问:我听说你在Hakkasan的食谱都是公开的?
答:我向来都希望,不论在欧洲也好、美国也好,或是在新加坡,做厨师就是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很多中餐师傅不肯把食谱交给别人,或许中国的文化如此,很多人觉得不应该分享,要有独家秘方。但我觉得,就是这样中国的中餐才会走下坡。
但是我们这里没有秘密,食谱是完全公开的,让厨师一人印一本拿回家。我相信只有给厨师所有的资讯,把所有的技术都传授给他们,才能维持菜的品质。
我不怕别人学我的菜。而且这样我们身为大厨也会不断地给自己压力,不停创新。你学了我的东西,但我永远有新的菜色,你学不完。
这样的过程,无意间也把中餐带向下一个层次。如果他们学我们的技术,去其他店做大厨,又把他学到的那一套当作「如来神掌」,也不交给别人,用这样的心态无法跟我们竞争的。
其实有些西餐的师傅也会留一手。我在纽约雇的甜点师傅,在二、三星的米其林餐厅做过。但是厨师没有给过他食谱。厨房里工作的时候不能拿笔,只能够靠记忆,不能做笔记。
有时候我在想,只要他们肯学,我就应该教他们。他们在这里工作这么久,也是帮这个餐馆赚钱。应该要交会他们一些东西。如果有一天他们成为大厨,我也会高兴,会很安慰。厨师就是要精益求精,不能够满足于现在的菜,每天都要想着做更好、更美的菜。
问:你所说的创新,不是Fusion(融合)菜或是分子料理的创新?
答:我不做那种的创新。
我尊重任何厨师做的菜和他们选择走的路线。每个人有自己做的一套,配合自己的情况、老闆的要求和客源的喜好,把自己的菜单做到最好。
我自己是不能做太摩登的东西。我做了20多年的广东菜,这是我的专长所在,我坚持用传统的粤菜料理技术,在食材和做法的搭配上求创新。
好比分子料理我也看过,我也知道分子料理好处很多,能把味道发挥出来。但是那是另一种做法,那不是我。我对中餐的味道和口感有我自己本身的做法,不想走其他的路线。
例如,我在旧金山的菜单里有一道烤牛骨,是用蜜糖和红麴先处理牛骨,然后用茶叶包好烧烤。
其实这道菜大部分的原理和樟茶鸭一样,也都是用传统方式和材料,但是做出我们特有的菜色。这就是我的创新。
问:所以你为旧金山Hakkasan设计很多特别的菜色?
答:旧金山总共有31道菜是新的,别家Hakkasan没有的。我每次帮Hakkasan开新店,都会先去吃很多当地的餐馆,研究当地人的口味,设计菜单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我非常喜欢旧金山。
这里的海产很好,湾区人也比较喜欢海产,所以菜单里就有很多本地的虾和鱼。店里用的鳕鱼、鱼子酱也都是本地买的。
问:旧金山的菜单会随季节更换?
答:创新才能享受更多美食。我不鼓励整年都用同一份菜单。客人来会想试一些新的东西,如果来了很多次都是同样的菜色,他们也会厌烦。
我的愿望就是创新来满足他们,同时把美国中餐的水准提高到下一个层次。
问:你的厨师生涯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最喜欢的城市是哪里?
答:其实我最喜欢旧金山。这里的天气和人都很温暖。
很多人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我住过的地方包括泰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杜拜、阿布达比、印度、莫斯科、伦敦,还有纽约和旧金山。但其实我都没去玩。
我在纽约一整年,只知道43街回去住处的路,在莫斯科只知道对面那条街和我住的地方。来旧金山好几个月,连金门大桥都没去过。一周七天我在餐馆里工作。
我在每个城市都会去很多餐馆,但那都是为了去考察,不是去玩。我想我是一个无趣的人,我只喜欢研究新的东西、寻找新的材料,每天都想着要提高水准、迎合市场,配合中餐的做法创造一些特别的菜。
不过我未来几个月开完新店之后,一定会回来旧金山。我要在这里做「何师傅的特色菜单」(Chef Ho's Tasting Menu),为旧金山人做些特别的好菜。
问:身为大厨师,你自己平常吃饭是不是也很讲究?
答:其实我自己吃的饭很随便的,我不会去找只龙虾或什么的来吃。但是我煎个鸡蛋,或拿一块肉炒个青菜,一定会用心去煎,把它炒香。
Hakkasan在洛杉矶、拉斯维加斯的分店也将在近月内开幕。而主导Hakkasan北美所有餐馆菜单的主厨,是年仅40岁的何振文(Ho Chee Boon)。
从少年时为了家计弃学进餐馆工作,到成为米其林星级餐馆的主厨,何振文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创新,在传统粤菜的基础上,把讲究的中餐带给美国饕客。
在世界许多城市当过大厨的何振文,爱上才住几个月的旧金山。虽然接下来几个月都要忙着到其他城市开店,但何振文承诺一忙完就会回到旧金山,用全新的创作满足旧金山人尝鲜的渴望。
记者问:先简单讲一下你是怎么变成世界级厨师的?
何振文答:首先我一定要澄清,有人说我是世界级大厨师,但我从来不这样认为。我只是把自己的东西做好而已,我做菜的目标是要更进步,做更多好吃的东西。
我的父亲是广东人,妈妈是马来西亚华侨。我在马来西亚出生。和40年前的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一样,我的家境不是很好。学做厨师不像在英美可以去厨艺学院,都是去店里打工。
问:所以你是从小就很有兴趣学做厨师吗?
答:我正式在厨房工作是12岁,半工半读。到了14岁就开始全职在厨房工作。不过其实我8岁就在大排档帮忙。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将来,也不特别喜欢做什么。
我的兴趣很多,什么都喜欢。在学校念数学、地理、历史我也喜欢,要我下棋、踢足球我也喜欢。
我是很好动的小孩,做饭我也喜欢,也蛮有兴趣的。洗碗打工的时候,看到那些师傅拿着锅子炒菜,也觉得他们很酷,也会幻想有一天像他们那样地炒。
我很记得我那时候就觉得,我有一天也可以上炒锅,心里就有这么一个目标。但是如果说我不喜欢读书,那也是不正确的。
我读书的成绩也很好,只是我好动顽皮,老师被我气得半死,拿我没办法。但高一的时候,因为家境的关系,自己就觉得不应该再继续读书,花那么多钱。所以14岁就正式在厨房工作。
问:你有很多兄弟姊妹?有没有其他人也当厨师?
答:我有七个哥哥、一个姊姊和一个弟弟。不过我们家每个人都有不同职业。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很好。
问:既然一开始没有立志当厨师,为什么会一直坚持下去?
答:虽然我兴趣很多,但是在餐馆工作也是因为我喜欢做这样的东西,又可以自力更生。不过当时的情况我绝对没有想过要出名,或想到要成为怎样的厨师。
我觉得会做厨师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妈妈。她煮菜很好吃,我到现在都还觉得,妈妈做的菜是最好吃的。但是她现在年纪大只煮斋菜,我就再也吃不到她以前煮焖排骨等好吃的菜餚。
以前妈妈在家做菜没有用煤气,都是用火炭。虽然麻烦,但这样煮菜肯定比煤气还香好几倍。
其实现今在马来西亚还有一家餐馆用火炭炒菜,每天排队都要排很长。因为没办法啊,用火炭炒菜一定是很慢的,可是味道完全不一样。用火炭炖的汤、炒出来的菜,特别香。
其实我是有想过,有一天要用火炭来做一家小小的餐馆,做很传统道地的私房菜。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
问:你最想念妈妈哪道拿手菜?
答:我妈妈是客家人,爸爸是广东长大的潮州人。小时候我也不懂是哪里的菜,不过妈妈很会做潮州菜,咸菜鸭、大豆苦瓜排骨都是最好吃的。用炭火炖,以前我睡觉的时候,嗅到香味才会醒来。
我问过妈妈很多次,也拿到食谱,可是就是做不出来,我已经找不回那种味道了。
问:你从大排档打工到成为厨师,这条路是怎么走的?
答:我觉得自己学东西蛮快的,也很想把许多东西很快学完。当达到了那个程度之后,我还是会想要做得更好。
在一家餐馆做过,我就会觉得,为什么另外那家餐馆会有那么好的生意?为什么大家一提到那家餐馆的名字,就会说那里的菜比这家餐馆好吃?我就去另外一家店做,就这样慢慢学,慢慢跳。
我在17岁的时候开始上炒锅炒菜,但是每到更好的餐馆,我又回去做砧板开始(准备食材)。
因为每一家店做的东西都不一样,基础一定要打好。做厨师不能只专注在炒菜,连洗碗也一定要知道怎么洗才好。这样以后才能了解自己的员工面对的问题,做好厨师的工作。
17岁时我去新加坡最出名的中餐馆做事,18岁去马来西亚南部柔佛州最有名、生意最好的餐馆,也去过汶莱、砂劳越,19岁在新加坡的黄长春。我也在五星酒店的餐馆工作,在马来西亚的Sofitel酒店学会川菜。
我23岁开始在香港「东海」的新加坡分店做三年,学会做道地的香港式粤菜。26岁在香港、泰国工作。
问:在欧美做中餐馆和在亚洲一定又不一样。伦敦的Hakkasan是欧洲第一家获得米其林一星的中餐馆。在欧美做中餐是不是格外困难?
答:其实伦敦的Hakkasan一开始并不赚钱,很多人很排斥。因为他们在整个伦敦都没有吃过这样的中餐,对中餐的印象就是华埠的炒饭、炒面。他们没去过香港,没尝过真正讲究的粤菜。其实中餐不便宜,我在澳门在米其林餐馆,一条炸鱼要100美元。亚洲客人可以接受这样的价钱,但在欧美就需要时间。用高水准的餐点证明我们的价值之后,Hakkasan也逐渐建立起名声。
问:我听说你在Hakkasan的食谱都是公开的?
答:我向来都希望,不论在欧洲也好、美国也好,或是在新加坡,做厨师就是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很多中餐师傅不肯把食谱交给别人,或许中国的文化如此,很多人觉得不应该分享,要有独家秘方。但我觉得,就是这样中国的中餐才会走下坡。
但是我们这里没有秘密,食谱是完全公开的,让厨师一人印一本拿回家。我相信只有给厨师所有的资讯,把所有的技术都传授给他们,才能维持菜的品质。
我不怕别人学我的菜。而且这样我们身为大厨也会不断地给自己压力,不停创新。你学了我的东西,但我永远有新的菜色,你学不完。
这样的过程,无意间也把中餐带向下一个层次。如果他们学我们的技术,去其他店做大厨,又把他学到的那一套当作「如来神掌」,也不交给别人,用这样的心态无法跟我们竞争的。
其实有些西餐的师傅也会留一手。我在纽约雇的甜点师傅,在二、三星的米其林餐厅做过。但是厨师没有给过他食谱。厨房里工作的时候不能拿笔,只能够靠记忆,不能做笔记。
有时候我在想,只要他们肯学,我就应该教他们。他们在这里工作这么久,也是帮这个餐馆赚钱。应该要交会他们一些东西。如果有一天他们成为大厨,我也会高兴,会很安慰。厨师就是要精益求精,不能够满足于现在的菜,每天都要想着做更好、更美的菜。
问:你所说的创新,不是Fusion(融合)菜或是分子料理的创新?
答:我不做那种的创新。
我尊重任何厨师做的菜和他们选择走的路线。每个人有自己做的一套,配合自己的情况、老闆的要求和客源的喜好,把自己的菜单做到最好。
我自己是不能做太摩登的东西。我做了20多年的广东菜,这是我的专长所在,我坚持用传统的粤菜料理技术,在食材和做法的搭配上求创新。
好比分子料理我也看过,我也知道分子料理好处很多,能把味道发挥出来。但是那是另一种做法,那不是我。我对中餐的味道和口感有我自己本身的做法,不想走其他的路线。
例如,我在旧金山的菜单里有一道烤牛骨,是用蜜糖和红麴先处理牛骨,然后用茶叶包好烧烤。
其实这道菜大部分的原理和樟茶鸭一样,也都是用传统方式和材料,但是做出我们特有的菜色。这就是我的创新。
问:所以你为旧金山Hakkasan设计很多特别的菜色?
答:旧金山总共有31道菜是新的,别家Hakkasan没有的。我每次帮Hakkasan开新店,都会先去吃很多当地的餐馆,研究当地人的口味,设计菜单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我非常喜欢旧金山。
这里的海产很好,湾区人也比较喜欢海产,所以菜单里就有很多本地的虾和鱼。店里用的鳕鱼、鱼子酱也都是本地买的。
问:旧金山的菜单会随季节更换?
答:创新才能享受更多美食。我不鼓励整年都用同一份菜单。客人来会想试一些新的东西,如果来了很多次都是同样的菜色,他们也会厌烦。
我的愿望就是创新来满足他们,同时把美国中餐的水准提高到下一个层次。
问:你的厨师生涯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最喜欢的城市是哪里?
答:其实我最喜欢旧金山。这里的天气和人都很温暖。
很多人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我住过的地方包括泰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杜拜、阿布达比、印度、莫斯科、伦敦,还有纽约和旧金山。但其实我都没去玩。
我在纽约一整年,只知道43街回去住处的路,在莫斯科只知道对面那条街和我住的地方。来旧金山好几个月,连金门大桥都没去过。一周七天我在餐馆里工作。
我在每个城市都会去很多餐馆,但那都是为了去考察,不是去玩。我想我是一个无趣的人,我只喜欢研究新的东西、寻找新的材料,每天都想着要提高水准、迎合市场,配合中餐的做法创造一些特别的菜。
不过我未来几个月开完新店之后,一定会回来旧金山。我要在这里做「何师傅的特色菜单」(Chef Ho's Tasting Menu),为旧金山人做些特别的好菜。
问:身为大厨师,你自己平常吃饭是不是也很讲究?
答:其实我自己吃的饭很随便的,我不会去找只龙虾或什么的来吃。但是我煎个鸡蛋,或拿一块肉炒个青菜,一定会用心去煎,把它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