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缓和疗护 让末期病人安心
人总是要面对生命的最终章,谁也逃不过。缓和疗护(Palliative Care)及安宁疗护(Hospice Care)在西方社会推广多年,由医护专业人员组成团队,控制身心理的病痛与症状,不刻意延长生命,但让末期病人有尊严、有品质地享受最后时光。然而,华人文化忌讳讨论死亡,再加上语言的障碍,绝大多数移民对于缓和与安宁疗护一知半解,甚至认为安宁疗护就是「放弃亲爱的家人」。
●本报与新美国传媒(NAM)缓和疗护计画合作,由加州保健基金会(California Health Care Foundation)赞助的研究报导,介绍缓和疗护与安宁疗护的价值与意涵,协助华人事先规画人生谢幕时的选择。
凯萨医院圣他克拉拉分院缓和疗护门诊医师罗儁 (Esther Luo)介绍,缓和与安宁疗护是一种「治疗态度」,医疗团队在判断病人余日无多之时,处理各种不适的症状,协助走完最后的一段路。很多人以为缓和疗护就是「等死」,事实上,依照「新英格兰医学期刊」2010年发表的研究,接受缓和疗护的病人生活品质变高、心理忧郁的机会变低,且平均延长了2.7个月的预期寿命。
「很少人真正瞭解缓和与安宁疗护,华人参加安宁疗护更是少之又少。」罗儁指出,病人在两位以上医师判定预期寿命不超过六个月时,联邦保险就会给付安宁疗护的费用。然而,依据加州保健基金会2010年调查,85%的安宁疗护病人是白人,亚裔只占4%。
史丹福大学缓和疗护教育训练主任VJ Periyakoil指出,大家都不希望放弃家人,特别亚裔经常是大家庭组成,与长辈关系紧密,甚至一直同住。要与长辈谈到缓和疗护,不只自己内心挣扎,兄弟姊妹、亲戚间也常有不同意见。
「在我们这个年纪,最难就是跟父母『开口』。」在华人社区推广缓和与安宁疗护的美华慈心关怀联盟主任赵汝婷就说,连她自己与母亲讨论时,都很担心被冠上「不孝顺」、「乌鸦嘴」的罪名。但其实在社区教育的经验中,很多耆英对于「维持生命治疗医嘱(POLST)」、「事前医疗指示」、安宁疗护等都已有定见,反而是子女怕触霉头,总跟老人家说:「你们身体这么好,不要担心这个。」
中国出生、在美国长大的罗儁观察,西方人比较会认为死亡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而华人对于安宁疗护的概念陌生,有些人虽然听过安宁疗护,但不清楚真正意涵,觉得安宁疗护是要「在医院」度过剩下的日子。光想像就觉得不安,而且也不知道是否有熟悉的食物与说中文的人员帮忙处理生活。
事实上,大多数的安宁疗护是在病人自己的家中照顾。医师、护士、社工师、心理师、宗教人员等,结合成照顾的团队,将医疗器材搬到病人指定的地方,定期探访,瞭解病人的需求,减缓病痛,均衡重视临终病人的身体与心理需求。
●本报与新美国传媒(NAM)缓和疗护计画合作,由加州保健基金会(California Health Care Foundation)赞助的研究报导,介绍缓和疗护与安宁疗护的价值与意涵,协助华人事先规画人生谢幕时的选择。
凯萨医院圣他克拉拉分院缓和疗护门诊医师罗儁 (Esther Luo)介绍,缓和与安宁疗护是一种「治疗态度」,医疗团队在判断病人余日无多之时,处理各种不适的症状,协助走完最后的一段路。很多人以为缓和疗护就是「等死」,事实上,依照「新英格兰医学期刊」2010年发表的研究,接受缓和疗护的病人生活品质变高、心理忧郁的机会变低,且平均延长了2.7个月的预期寿命。
「很少人真正瞭解缓和与安宁疗护,华人参加安宁疗护更是少之又少。」罗儁指出,病人在两位以上医师判定预期寿命不超过六个月时,联邦保险就会给付安宁疗护的费用。然而,依据加州保健基金会2010年调查,85%的安宁疗护病人是白人,亚裔只占4%。
史丹福大学缓和疗护教育训练主任VJ Periyakoil指出,大家都不希望放弃家人,特别亚裔经常是大家庭组成,与长辈关系紧密,甚至一直同住。要与长辈谈到缓和疗护,不只自己内心挣扎,兄弟姊妹、亲戚间也常有不同意见。
「在我们这个年纪,最难就是跟父母『开口』。」在华人社区推广缓和与安宁疗护的美华慈心关怀联盟主任赵汝婷就说,连她自己与母亲讨论时,都很担心被冠上「不孝顺」、「乌鸦嘴」的罪名。但其实在社区教育的经验中,很多耆英对于「维持生命治疗医嘱(POLST)」、「事前医疗指示」、安宁疗护等都已有定见,反而是子女怕触霉头,总跟老人家说:「你们身体这么好,不要担心这个。」
中国出生、在美国长大的罗儁观察,西方人比较会认为死亡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而华人对于安宁疗护的概念陌生,有些人虽然听过安宁疗护,但不清楚真正意涵,觉得安宁疗护是要「在医院」度过剩下的日子。光想像就觉得不安,而且也不知道是否有熟悉的食物与说中文的人员帮忙处理生活。
事实上,大多数的安宁疗护是在病人自己的家中照顾。医师、护士、社工师、心理师、宗教人员等,结合成照顾的团队,将医疗器材搬到病人指定的地方,定期探访,瞭解病人的需求,减缓病痛,均衡重视临终病人的身体与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