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思豪有距离 社区抱怨连连
纽约市长民主党候选人白思豪(Bill de Blasio)自初选胜利后,本报採访了接触过白思豪的多位华人,他们中有些曾为白思豪竞选出过力,有些是社区活跃人士,还有的是他布碌崙选区内的老朋友。从他们的访谈中,一个「有些距离感」、「和蔼但不亲切」、「关心弱势群体」、「愿意帮忙」的白思豪形象油然而生。白思豪当选公益维护人后「极少」再来华人社区,也很少派代表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表示,四年前,她曾帮白思豪竞选公益维护人筹款,当时认为他「讲话温和,但坚持主见」,因而愿意帮助他。结果他当选后「四年间,一次也没见过他,连他的下属也很少见到。」这次白思豪选市长,「到现在我对他的施政理念、措施和方向,都感觉很模煳,一点也不清楚,太让我担心了。」另一位社区人士有同样的「抱怨」,「他从来没有自己或派人来参加过社区委员会的会议,送了邀请函去,也不来。」在飓风「珊迪」期间,白思豪曾到访曼哈坦华埠孔子大厦,但只有短短15分钟,「来去就像一阵风啊!」一位当时在孔子大厦当义工的人士描述,「不算是很热情的那种,有些保持距离的样子,挺和蔼的,但不算亲切。」白思豪今年竞选市长,初选时也很少到华裔社区,这与华裔参选人刘醇逸有关,也与他的竞选重点不在亚裔社区有关。亚美联盟执行总监邬敬高记得,在民主党参选人论坛那天白思豪迟到了,上台演讲完后立即离开,没有与现场的亚裔交流。目前,共和党、独立党的候选人都应允前来参加他们筹备的普选论坛,只有白思豪团队一直推说「没空」。「如果有机会问他问题,我会问他了解多少亚裔社区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会做些什么帮助亚裔?」还有人担心,白思豪的教育、平价屋政策都是为了帮助中低收入者,「但他如果在推动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忽视各族裔的差别,谁来为亚裔发声?」司徒仲菁在2000年时曾与白思豪共事,为喜莱莉竞选联邦参议员出力,白思豪是竞选经理,她是传媒主任。司徒仲菁称白思豪是「共识缔造者」,「在大家各有意见的时候,他能聆听、尊重大家的意见,缔造共识。」在当年的竞选中,白思豪积极「动用」亚、俄、波兰裔媒体;而在今年他自己的竞选中,却几乎「忽略」了少数族裔媒体。「这一点,我有些失望,他应该更多到少数族裔社区。」白思豪近期几次到访华裔社区,不少民众对他产生不错的印象,「他很高,很帅!」「他很关心穷人!」「他演讲不错!」「他跟大家都握手了,算是比较亲民的。」「我就看好他了,他属于那种一开始看不上眼,后来很有潜力的那种。」曾在市主计长办公室工作的一位华裔女士表示,白思豪的太太Chirlane McCray曾是前主计长汤信的演讲撰稿人,「这非常难得,因为当时汤信的团队中,非洲裔并不多。」她认为在白思豪的此次竞选中,McCray帮了大忙,因为他的演讲稿都是McCray写的。经营电脑公司的萧锡惠与白思豪相当「熟悉」,他住在白思豪当市议员的布碌崙肯辛顿地区,与白思豪常有接触,两人还都是布碌崙中心独立民主党俱乐部的成员。萧锡惠认为白思豪是个很亲近民众的人,「我有他的手机号码,有问题我就会打电话给他,他会回我电话,若没空就叫他助理回我。」「选民选官员,就要选能找得到的,要是找不到他,不是空话?」萧锡惠快人快语。市议员陈倩雯认识白思豪也很久,被问到如果有机会向白思豪提一个要求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最重要的是,确保未来市长会定期到社区来,谈谈纽约市和社区的事情 。只要来,就会有很多事情可以谈,一定要争取到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