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派的最后一击
倒债危机倒数,国会两党的最新谈判形势是:过去两天原本进行顺利的参院两党谈判,15日已经停顿,因为众院共和党人15日抢着要提化解方案,以取代参院可能达成的协议,但是众院共和党受党内少数保守派牵制,无法产生共识。离开17日的限期只剩两天,倒债的可能性又告升高。
14日公布的华邮/ABC民调显示,74%美国人认为政府关门须归咎于共和党,反映出共和党受到空前的压力,众院共和党人必须妥协,才能化解由党内保守派引起的危机。保守派坚持不肯让步,非要以阻止欧记健保作为交换条件不可,但是欧记健保真的就如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式全民健保?如果他们真正反对的并不是欧记健保,那么他们反对的又是什么?
我们至少可以作三层分析。第一,保守派反开支。保守派向来主张小政府(反加税和反福利,所以反开支),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没有贫穷老弱,所有先进国家都有福利制度,问题只是福利开支是多是少。眼前,参院共和党人愿意谈判,已反映出反开支的意识形态并非铁板一块,完全没有谈判余地。况且,在目前的16.7兆元的国债中,半数都是小布希政府发动两场战争所造成的,那时共和党并不见得反对政府扩大开支。
第二,保守派反健保。2009年,欧巴马提出健保改革,被保守派宣传为全民健保,实则1亿7000万美国人已有雇主提供的健保,另外的1亿零100万人已有由政府提供的健保(包括Medicare和Medicaid),所以在美国的3.16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已有健保,欧记健保最多只为4000多万的无保者提供健保(估计最终只有半数登记)。保守派反全民健保,但欧记健保并非全民健保,可见保守派的最终意图,并非反欧记健保。
第三,从「反欧政府开支」到「反欧记健保」,重点并非落在「反开支」和「反健保」,而是落在的「反欧」,我们因此可看到保守派真正反对的,其实是欧巴马。这是为什么2010年11月期中选举后,由共和党控制的众院实行「逢欧必反」的阻挡主义(obstructionism)的原因。美国历来首位非裔总统的欧巴马,刚好是民主党人,2009年上台后,动用了8000亿去刺激经济,又提出被保守派视为福利禁区的健保改革,于是激起了狂热的保守浪潮。2010年11月,保守派在期中选举获胜,重掌众院,新当选的保守派议员,于是抓住时机,实行反欧到底。
但是,保守派找错了时机,因为欧巴马自2012年11月成功连任后,已无选举压力,可以对保守派的要胁说不,无须屈服于政府关门和倒债的要胁。半世纪以来,国会已78次提高债限,为什么这次要例外?保守派无法说清这一点,但74%的美国人却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更多内容请见
更多今日新闻请见
14日公布的华邮/ABC民调显示,74%美国人认为政府关门须归咎于共和党,反映出共和党受到空前的压力,众院共和党人必须妥协,才能化解由党内保守派引起的危机。保守派坚持不肯让步,非要以阻止欧记健保作为交换条件不可,但是欧记健保真的就如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式全民健保?如果他们真正反对的并不是欧记健保,那么他们反对的又是什么?
我们至少可以作三层分析。第一,保守派反开支。保守派向来主张小政府(反加税和反福利,所以反开支),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没有贫穷老弱,所有先进国家都有福利制度,问题只是福利开支是多是少。眼前,参院共和党人愿意谈判,已反映出反开支的意识形态并非铁板一块,完全没有谈判余地。况且,在目前的16.7兆元的国债中,半数都是小布希政府发动两场战争所造成的,那时共和党并不见得反对政府扩大开支。
第二,保守派反健保。2009年,欧巴马提出健保改革,被保守派宣传为全民健保,实则1亿7000万美国人已有雇主提供的健保,另外的1亿零100万人已有由政府提供的健保(包括Medicare和Medicaid),所以在美国的3.16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已有健保,欧记健保最多只为4000多万的无保者提供健保(估计最终只有半数登记)。保守派反全民健保,但欧记健保并非全民健保,可见保守派的最终意图,并非反欧记健保。
第三,从「反欧政府开支」到「反欧记健保」,重点并非落在「反开支」和「反健保」,而是落在的「反欧」,我们因此可看到保守派真正反对的,其实是欧巴马。这是为什么2010年11月期中选举后,由共和党控制的众院实行「逢欧必反」的阻挡主义(obstructionism)的原因。美国历来首位非裔总统的欧巴马,刚好是民主党人,2009年上台后,动用了8000亿去刺激经济,又提出被保守派视为福利禁区的健保改革,于是激起了狂热的保守浪潮。2010年11月,保守派在期中选举获胜,重掌众院,新当选的保守派议员,于是抓住时机,实行反欧到底。
但是,保守派找错了时机,因为欧巴马自2012年11月成功连任后,已无选举压力,可以对保守派的要胁说不,无须屈服于政府关门和倒债的要胁。半世纪以来,国会已78次提高债限,为什么这次要例外?保守派无法说清这一点,但74%的美国人却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更多内容请见
更多今日新闻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