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闲话辛亥革命
数年前读过一篇杂文,大意是说,两位外地青年金秋10月到北京旅游,时值中共国庆,两个年轻人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孙中山的巨幅肖像,却不知是何方神圣。一人问:这是谁?另位答:不晓得,好像是外国人,却又穿着中国人的中山装。

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被定性为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虽有进步意义,但早被无产阶级革命所超越,而三民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比,更是落伍,除非根据新的需要对其作出新的解释。例如,胡锦涛「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繫」的所谓「新三民主义」。如此政治环境下,年轻人不识「中山真面目」,也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国共两党、海峡两岸一直有不同解读。台湾当下在庆祝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大陆则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一个节庆,两样情怀,就反映了历史认知上的不同,更折射出两岸分裂的现实和殊异的政治理念。

1921年即武昌起义十周年时,梁启超曾发表过一篇演讲,谈辛亥革命的意义与中华民国的希望,今天读来仍不无启发。

梁曾是孙中山的盟友,一度也高唿革命。但20世纪初,到美国包括旧金山考察一番后,梁转变立场,认为国人的政治素养不适合西方民主。因此反对「革命」,鼓吹改良,倡导教育救国,主张以开明君主取代民主宪政,在辛亥革命前曾与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就民族、民权和民生问题展开过激烈论战。但尽管如此,他对辛亥革命仍予以高度评价。

梁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革命,一是周朝建立结束部落时代;二是汉朝革命打破贵族政治;三是辛亥革命。但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结束了封建专制,更在于它唤起了潜藏数千年的「中国人的自觉」,正因此革命后创建的中华民国才充满了希望。所谓自觉,一是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二是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前者是民族精神自觉,后者则是民主精神自觉。

梁启超期待通过维新拯救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虽是一个选项,最后终被革命大潮湮灭。但是,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启迪民心破除愚昧,唤起民众对管理自己事务的自觉,即民主精神的觉醒,在今日中国是仍须努力的艰巨任务。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