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小义大利区风情好 游客不可不来
在纽约曼哈坦,从坚尼路到东豪斯顿街(E. Houston St.)之间的茂比利街(Mulberry St.)区域被俗称为小义大利区,虽然只有一条街,却有着不同风情。从一直延伸到格兰街(Grand St.)、让人眼花缭乱和摆满户外桌椅的义式餐厅,再到安静座落在格兰街的义大利美国博物馆(Italian American Museum),以及从布隆街(Broome St.)开始越走越安静和有味道的街头酒吧、咖啡馆、冰淇淋店等个性小店,小义大利区连接华埠和毗邻苏荷区(Soho)的独特优势,成为游客逛纽约不可不来的特别一站。

说到小义大利区的界限,大家都公认坚尼路是起点,但是对终点,却有着不同见解,有的商家认为春街(Spring St.)是终点,有的人认为是肯梅尔街(Kenmare St.),也有人认为是布隆街(Broome St.)。近年来还有媒体指出小义大利区的版图正在缩水。

小义大利区商人协会(Little Italy Merchants Association)主席特拉蒙他那(Ralph Tramontana)就出生于伊利沙白街(Elizabeth St.),1956年他的祖父母来美,父母于1968年从澳大利亚移居到纽约。他介绍,传统定义上的小义大利区南北向以坚尼路和东豪斯顿街为界限,东西则以包厘街(Bowery St.)和拉菲逸街(Lafayette St.)为界。

特拉蒙他那回忆,早期来自义大利那不勒斯(Naples)的移民主要住在茂比利街,来自西西里岛(Sicily)的移民住在伊利沙白街,哥伦比亚的移民则多住在勿街上。对于外界认为义大利移民已经不住在小义大利区的说法,他表示,「事实上仍旧有很多人住在这里」,但也指出近年来确实有不少原来住户搬到Southbridge Towers、Independence Plaza和王子街(Prince St.)21号公寓大楼。

对于版图缩水一说,在格兰街拥有120年历史和家族经营的Ferrara Cafe第四代赛沙(Adeline Lepore-Sessa)认为,随着不同族裔的涌入,小意区的版图只有原来的一半,但她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纽约本来就是一个大熔炉,只有新的移民进来,这样才能产生新的社区」。

九一一恐袭事件后,连小义大利区在内的整个纽约经济都受到重创,在茂比利街上当男招待的Guillermo 27年前从威尼斯来美,他表示虽然九一一已经过去十年,但对经济的影响仍旧存在,再加上金融危机,「虽然餐馆生意近年来小有好转,但始终不明显」。

特拉蒙他那则表示,经济困难,大家荷包缩水,也都不容易,商家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而随着近年来发展和坚尼路房租攀升,茂比利街也涌入一些华人和印度商家,其中华人商家主要经营售卖皮包、围巾、衣帽等纪念品,以及珠宝首饰、小礼品等。

两年前将店面从坚尼路搬到茂比利街的江先生表示,虽然客流不如原来的多,但是小义大利区对商户有序的管理和安全的社区环境,让他很是喜欢,如今九成以上的客人都是来自欧洲、南美等世界各地的游客。

江先生非常不喜欢有人说华人社区将小义大利区版图侵蚀,也许是文化相近,「多少年以来,华人和义大利社区都相处融洽,即使在以前义大利黑手党和华人帮派最猖獗的时候,大家都相安无事」。

而赛沙则认为,华裔和义大利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非常重视家庭,很多商家都是家族经营,工作上很卖力,也比较抱团」。

重视宗教信仰的义大利人,在茂比利街上有两座教堂,分别为靠近坚尼路的宝血教堂(Most Precious Blood Church)、和春街街口的圣博德前主教座堂圣殿(The Basilica of St.Patrick's Old Cathedral)。

在几十年前着名作家林语堂小说「唐人街」的笔下,主角老冯一家的大儿媳妇便是义大利人,这个义大利裔儿媳妇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就住在纽约着名小义大利区(The Little Italy)的茂比利街(Mulberry St.)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似,她习惯和婆婆住在一起,每周日都到茂比利街上的教堂做礼拜。

而从1926年起,每年9月,小义大利区都会庆祝传统宗教节日「迎神节」(Feast of San Gennaro),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已经成为纽约市的盛大庆典活动之一。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