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潮世代 龙年压力挑战遽增
2012年刚报到,美国「婴儿潮」世代民众也跟着「老」了一岁。
面临经济不景气,婴儿潮未来一年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婴儿潮「前段班」的人不敢轻言退休,婴儿潮「后段班」的人则要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负担。2012年对婴儿潮世代而言,可能不是平顺的一年。
婴儿潮一般是指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世代。当初婴儿潮降临时的美国社会与经济环境,与现在有很大差异,婴儿潮之后出生的人们,可以回顾一下婴儿潮的由来与历史。
美国之音报导,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美国人的生活开始回归常态。军人从战场返回家乡,找工作上班。工厂停止生产军工产品,改为生产和平时期的民用产品。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发生各种变化。很多美国人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更新更好的东西。战后很多人收入的增加,为他们提高生活品质提供了条件。
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离开繁忙拥挤的城镇,搬进郊区新盖好的大房子里,二战后美国城郊的发展和美国人口发生巨大变化。
美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是1790年进行的,当时美国人口大约是400万;100年后的1890年,美国人口6300万;到1950年,美国已有1亿5000万人。
美国建国初期,每个母亲平均生八到十个孩子,由于生活条件差,很多孩子没长大成人就死了,家里需要人手干农活,因此孩子当然是多多益善。但后来,出生率开始下降,到1900年时,每个母亲一般只生三、四个孩子,到1936 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出生率已降低到两个。
二战结束后,情况发生变化。突然间,似乎家家户户都在生孩子。父母对未来充满希望,工作机会到处都是,经过战争磨难的人们,开始寻求家庭温暖和生活的安定。
1950年到1960年,五到14岁的孩子人数增加了1000多万。1946年到1964年间,大约有7800万人出生。很多人家都搬到了城郊地区新盖的房子里。通常情况下是开发商从农民手里买地,把地清理干净,在上面盖房子,把房子卖给从银行贷款的年轻夫妇。
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曾经这样描述美国城郊的生活:新出现的城郊地区自由、开放,欢迎所有人的到来,但是黑人除外,他们享受平权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曼彻斯特继续写道:「初来乍到的人发现,他们的新朋友很乐意帮助他们安顿下来。孩子们互相交换玩具和衣物,好像这些都是集体财产。鲍比穿小的衣服,会被妈妈送给街对面的小比利,大家都觉得很安全,夜不闭户。」
战后销量大增的不光是自行车。二战期间,美国汽车停产,汽车公司改为生产飞机、大砲。和平来临后,很多美国人都跑到很多年没去过的车行,把家里的破车换成一辆更时髦,更奢侈的新车。
战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美国人还大量更新电视、冰箱等家电产品。
美国第40任总统、有伟大沟通者之称的雷根,当时是西屋电器竞争对手通用电气的广告代言人。他在一则广告中说:「每个星期天晚上,通用电气会把喜剧、悬疑片和爱情片里最优秀的影星请上电视萤幕,整个夏天,每个星期天都会介绍一个。」
战后,家长们设法让孩子受更多的教育。1960年代,家长用在教育书籍上的开销是十年前的将近三倍。家长还购买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也花了很多钱。
面临经济不景气,婴儿潮未来一年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婴儿潮「前段班」的人不敢轻言退休,婴儿潮「后段班」的人则要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负担。2012年对婴儿潮世代而言,可能不是平顺的一年。
婴儿潮一般是指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世代。当初婴儿潮降临时的美国社会与经济环境,与现在有很大差异,婴儿潮之后出生的人们,可以回顾一下婴儿潮的由来与历史。
美国之音报导,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美国人的生活开始回归常态。军人从战场返回家乡,找工作上班。工厂停止生产军工产品,改为生产和平时期的民用产品。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发生各种变化。很多美国人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更新更好的东西。战后很多人收入的增加,为他们提高生活品质提供了条件。
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离开繁忙拥挤的城镇,搬进郊区新盖好的大房子里,二战后美国城郊的发展和美国人口发生巨大变化。
美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是1790年进行的,当时美国人口大约是400万;100年后的1890年,美国人口6300万;到1950年,美国已有1亿5000万人。
美国建国初期,每个母亲平均生八到十个孩子,由于生活条件差,很多孩子没长大成人就死了,家里需要人手干农活,因此孩子当然是多多益善。但后来,出生率开始下降,到1900年时,每个母亲一般只生三、四个孩子,到1936 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出生率已降低到两个。
二战结束后,情况发生变化。突然间,似乎家家户户都在生孩子。父母对未来充满希望,工作机会到处都是,经过战争磨难的人们,开始寻求家庭温暖和生活的安定。
1950年到1960年,五到14岁的孩子人数增加了1000多万。1946年到1964年间,大约有7800万人出生。很多人家都搬到了城郊地区新盖的房子里。通常情况下是开发商从农民手里买地,把地清理干净,在上面盖房子,把房子卖给从银行贷款的年轻夫妇。
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曾经这样描述美国城郊的生活:新出现的城郊地区自由、开放,欢迎所有人的到来,但是黑人除外,他们享受平权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曼彻斯特继续写道:「初来乍到的人发现,他们的新朋友很乐意帮助他们安顿下来。孩子们互相交换玩具和衣物,好像这些都是集体财产。鲍比穿小的衣服,会被妈妈送给街对面的小比利,大家都觉得很安全,夜不闭户。」
战后销量大增的不光是自行车。二战期间,美国汽车停产,汽车公司改为生产飞机、大砲。和平来临后,很多美国人都跑到很多年没去过的车行,把家里的破车换成一辆更时髦,更奢侈的新车。
战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美国人还大量更新电视、冰箱等家电产品。
美国第40任总统、有伟大沟通者之称的雷根,当时是西屋电器竞争对手通用电气的广告代言人。他在一则广告中说:「每个星期天晚上,通用电气会把喜剧、悬疑片和爱情片里最优秀的影星请上电视萤幕,整个夏天,每个星期天都会介绍一个。」
战后,家长们设法让孩子受更多的教育。1960年代,家长用在教育书籍上的开销是十年前的将近三倍。家长还购买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也花了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