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A座谈会 工运女杰话当年
30年前,2万名衣厂工人在曼哈坦华埠上演了一幕令美国社会对移民女性另眼相看的抗争——女工上街抗议老闆拒绝签署工会合同,这场有组织示威的影响力至今仍在,女工当时为自己及同胞争权的士气28日更在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举行的座谈会上萦迴,受MOCA、制衣业工会23-25分会以及三角衣厂火灾纪念联盟邀请出席的五名嘉宾围绕「我们一条心」这主题,与在场几十名当时曾参加示威的女工,从多角度的回顾这起历史事件。
华埠制衣业最蓬勃时期有数百家制衣厂经营,为这些制衣厂工作的数万名工会工人大多数为刚移民的华裔妇女。1982年6月,2万名衣厂工人集合在华埠哥伦布公园,对老闆强逼他们接受大削工资及福利的条件、拒绝与他们签署工会合同,表达不满,当时工人们几乎占领华埠,令老闆们不得不低头。大示威以后,工会出现新面貌,这些移民女性变成工会的领袖,展开基层运动,她们在工作及社区上都获更大的发声权。
昨日受邀在座谈作分享的嘉宾包括23-25分会的前华文宣传主任梁雁、前教育部职员贾麦穗、前执委主席陈咏芳,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劳工教育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关少兰、华人策画协会人瑞中心主任伍宝玲。
华埠制衣业蓬勃时,女性反而成为一家之主。梁雁及陈咏芳不约而同表示,当时工会女工的福利好,「我们靠这些福利、薪水,养大我们的孩子,送他们上大学,男人没了我们不行!」全场女工立即拍手应和。
而贾麦穗更穿上她称为的「打仗的战袍」出席座谈会,她举起一张张黑白照说,她30年前在示威广场的台上便是穿着这件战袍高喊口号,「你们还记得这件衣服吗?」贾麦穗将当年示威的过程叙述一遍,许多细节在她仍记忆犹新。
关少兰表示,在示威爆发前,许多女工都怕事不敢言,但运动过后,她们向社会展示「华裔女工不好欺负」的一面。伍宝玲亦同意说,就是女工「我们一条心」的态度,令示威取得空前成功,她重温自己过去在制衣厂工作的日子之余,并向在座的所有女性强调,三、四十年前的新移民生活真的不堪回首,「但是我们这些制衣女工,和我们身为餐馆工人的丈夫,幸幸苦苦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各行各业的菁英,这就是我们来美国的最大成就」。
华埠制衣业最蓬勃时期有数百家制衣厂经营,为这些制衣厂工作的数万名工会工人大多数为刚移民的华裔妇女。1982年6月,2万名衣厂工人集合在华埠哥伦布公园,对老闆强逼他们接受大削工资及福利的条件、拒绝与他们签署工会合同,表达不满,当时工人们几乎占领华埠,令老闆们不得不低头。大示威以后,工会出现新面貌,这些移民女性变成工会的领袖,展开基层运动,她们在工作及社区上都获更大的发声权。
昨日受邀在座谈作分享的嘉宾包括23-25分会的前华文宣传主任梁雁、前教育部职员贾麦穗、前执委主席陈咏芳,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劳工教育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关少兰、华人策画协会人瑞中心主任伍宝玲。
华埠制衣业蓬勃时,女性反而成为一家之主。梁雁及陈咏芳不约而同表示,当时工会女工的福利好,「我们靠这些福利、薪水,养大我们的孩子,送他们上大学,男人没了我们不行!」全场女工立即拍手应和。
而贾麦穗更穿上她称为的「打仗的战袍」出席座谈会,她举起一张张黑白照说,她30年前在示威广场的台上便是穿着这件战袍高喊口号,「你们还记得这件衣服吗?」贾麦穗将当年示威的过程叙述一遍,许多细节在她仍记忆犹新。
关少兰表示,在示威爆发前,许多女工都怕事不敢言,但运动过后,她们向社会展示「华裔女工不好欺负」的一面。伍宝玲亦同意说,就是女工「我们一条心」的态度,令示威取得空前成功,她重温自己过去在制衣厂工作的日子之余,并向在座的所有女性强调,三、四十年前的新移民生活真的不堪回首,「但是我们这些制衣女工,和我们身为餐馆工人的丈夫,幸幸苦苦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各行各业的菁英,这就是我们来美国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