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云门反映台湾自由度
「1973年春天,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舞团,我决定用『云门舞集』作为舞团名字,并请董阳孜写字,她一口答应」,林怀民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诉说和名书法家董阳孜老师的这份美丽因缘。38年后,林怀民在纽约经文处畅谈新作「屋漏痕」,身后的背景恰巧是董阳孜的作品。虽然时空交错,两人藉由书法与舞蹈展现的艺术之美及生命力却未曾因时间稍减,更有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丰沛与深度。
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受纽约「下一波艺术节」之邀,前来纽约发表新作「屋漏痕」,这是他继「行草三部曲」后再度由书法寻得灵感的新作,林怀民表示,自己喜好书法的程度已经到了家中马桶旁都放着书法帖子,「屋漏痕」是他自己都非常喜欢的作品。
记者会中,林怀民并简短回顾云门的创作与巡演,以及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言。林怀民强调,云门不只是舞蹈,而是台湾社会自由度的一个镜面。台湾的社会近年来已经走向沉淀的境界,民众可以更静心以及宽松对待现代作品,如果不是有台湾的这些观众,就没有云门的作品。所以表面上是云门在编舞,实际上是台湾的社会与云门一起共同创造出属于台湾的、云门的特殊艺术。
谈到各国巡迴演出,林怀民说:「云门11年来在伦敦巡迴表演七次,当地都说云门已经成为伦敦文化的一部份」,「每次的表演最后都回到同一个点,认同的人,和老友见面,这是很感动的经验」。林怀民并笑言云门舞集就是「跑江湖的舞团」,「每一次的演出对我都是第一次的演出。当我在台上看到舞者谢幕,看到台湾有这样的身体与自信,漂亮大方,我想让大家看到,这就是台湾人的样子」。以下是记者会节录:
问:现在欧美景气很差,对云门舞集在海外演出有影响吗?目前台湾政府力捧文化创意产业,云门受到如何的支持?
答: 经济的确很惨,但经济上的难题却是云门最好的创作动力。「屋漏痕」的舞台就是在惨淡经济下的产物,因为经济不好,世界各国的表演场地都不希望舞团花太多时间搭建场景。因此我们想办法让舞台能在三至四个小时内搭建完成,而且只使用舞台侧灯,减少使用主灯的经济花费。至于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只有云门舞集的DVD可以称为产业,舞蹈本身是文化、是创意,但是不是产业我不知道。因此我并没有感受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但是我认为政府过于侧重在产业的发展、却忽略文化创意的传递。我认为政府若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向下游耕耘,加强初等高等职业教育中文化传递课程或训练。比如说政府应该将故宫文化跟民众连结,而非只是做成公仔。
问:那是因为政府的政策错误导致台湾除了云门外没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代舞团?
答: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我只能说,云门在自立自强20年后才开始获得政府的补助,且每年补助只占年收入的15%,造就云门永远能把一元当十元用的创造力,这的确是非常少的补助,政府应该把生态做得更健全,把饼做大。美国在60、70年代曾经领导世界现代舞的潮流,但在80年代雷根总统上任后,大量删减补助美国舞团的经费,造就20年后美国现代舞团的落没,这是台湾政府应该引以为鑑的地方。
问:台湾目前会出现缺乏年轻舞者的现象吗?
答:台湾舞蹈界不缺年轻人才,反倒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台湾各县市的中小学都有舞蹈实验班,这些人如果进入大学选择舞蹈专业,将有长达十年多的训练。其实台湾的舞蹈人才非常杰出,每年从舞蹈科系毕业的学生多达300多个,但是正式的全职舞团只有云门一个,造成许多舞者外流到欧洲舞团,这是非常可惜的现象。
问:您对纽约有特殊的感情吗?
答:纽约是我小时候来学习的地方,它当然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但是纽约现在改变很大,最近我得知「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我自己也蛮想去参观的,毕竟我是从台湾60年代街头抗议出身的艺术家。
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受纽约「下一波艺术节」之邀,前来纽约发表新作「屋漏痕」,这是他继「行草三部曲」后再度由书法寻得灵感的新作,林怀民表示,自己喜好书法的程度已经到了家中马桶旁都放着书法帖子,「屋漏痕」是他自己都非常喜欢的作品。
记者会中,林怀民并简短回顾云门的创作与巡演,以及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言。林怀民强调,云门不只是舞蹈,而是台湾社会自由度的一个镜面。台湾的社会近年来已经走向沉淀的境界,民众可以更静心以及宽松对待现代作品,如果不是有台湾的这些观众,就没有云门的作品。所以表面上是云门在编舞,实际上是台湾的社会与云门一起共同创造出属于台湾的、云门的特殊艺术。
谈到各国巡迴演出,林怀民说:「云门11年来在伦敦巡迴表演七次,当地都说云门已经成为伦敦文化的一部份」,「每次的表演最后都回到同一个点,认同的人,和老友见面,这是很感动的经验」。林怀民并笑言云门舞集就是「跑江湖的舞团」,「每一次的演出对我都是第一次的演出。当我在台上看到舞者谢幕,看到台湾有这样的身体与自信,漂亮大方,我想让大家看到,这就是台湾人的样子」。以下是记者会节录:
问:现在欧美景气很差,对云门舞集在海外演出有影响吗?目前台湾政府力捧文化创意产业,云门受到如何的支持?
答: 经济的确很惨,但经济上的难题却是云门最好的创作动力。「屋漏痕」的舞台就是在惨淡经济下的产物,因为经济不好,世界各国的表演场地都不希望舞团花太多时间搭建场景。因此我们想办法让舞台能在三至四个小时内搭建完成,而且只使用舞台侧灯,减少使用主灯的经济花费。至于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只有云门舞集的DVD可以称为产业,舞蹈本身是文化、是创意,但是不是产业我不知道。因此我并没有感受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但是我认为政府过于侧重在产业的发展、却忽略文化创意的传递。我认为政府若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向下游耕耘,加强初等高等职业教育中文化传递课程或训练。比如说政府应该将故宫文化跟民众连结,而非只是做成公仔。
问:那是因为政府的政策错误导致台湾除了云门外没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代舞团?
答: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我只能说,云门在自立自强20年后才开始获得政府的补助,且每年补助只占年收入的15%,造就云门永远能把一元当十元用的创造力,这的确是非常少的补助,政府应该把生态做得更健全,把饼做大。美国在60、70年代曾经领导世界现代舞的潮流,但在80年代雷根总统上任后,大量删减补助美国舞团的经费,造就20年后美国现代舞团的落没,这是台湾政府应该引以为鑑的地方。
问:台湾目前会出现缺乏年轻舞者的现象吗?
答:台湾舞蹈界不缺年轻人才,反倒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台湾各县市的中小学都有舞蹈实验班,这些人如果进入大学选择舞蹈专业,将有长达十年多的训练。其实台湾的舞蹈人才非常杰出,每年从舞蹈科系毕业的学生多达300多个,但是正式的全职舞团只有云门一个,造成许多舞者外流到欧洲舞团,这是非常可惜的现象。
问:您对纽约有特殊的感情吗?
答:纽约是我小时候来学习的地方,它当然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但是纽约现在改变很大,最近我得知「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我自己也蛮想去参观的,毕竟我是从台湾60年代街头抗议出身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