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史大教授李海燕 记录爱情文化观
对于爱情,晚清小说家吴趼人(1866-1910)1906年所写的小说「恨海」有这样的描写:一对年轻男女按父母之命订婚,但来不及结婚,义和团之乱(1898年)就发生,导致两人分散,到他们在上海重聚时,男的已成为鸦片菸瘾君子,女主角尝试救他,但不成功。他死后,她拒绝再谈婚嫁,并且选择出家。

据史丹福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系副教授李海燕(Haiyan Lee)所说,上述情节反映的爱情观,与现在的自由爱情观当然很不相同,却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女主角的自我牺牲,当时被视为情爱的完成。

李海燕写成专着「心的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记录了1900年到1950年的中国「爱情革命」,这本着作获得2009年的全国亚洲研究学会的「约瑟‧李文森书奖」(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被誉为以「1900年以后的中国」为研究题材的最佳英语学术着作。

在这项研究中,李教授利用了大量文史哲、社会和普及文化的着作,从中找出了「情」这个观念在20世纪上半期的脉络。

吴趼人的「恨海」,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众多例子所展现的爱情观,综合起来,就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改变,尤其是在西方的自由爱情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中国人的爱情观也逐渐走向现代化。

李教授说:「情与爱的观念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社会和文化的事,因为当我们说到爱情时,已涉及不少事与不少价值观念。」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