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 工业市成物流中心
凭藉便利交通、广阔地域、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工业市(City of Industry)自1957年建市就是南加州商机活络的工业区之一,更吸引众多从台湾、中国大陆移民。然而近十几年,市内经历天翻地覆变化,从早期制造业领衔的「电脑之城」,变成如今巨型仓库连绵,鞋业、食品业进口商聚集的物流中心,许多历经沧桑变换、公司转型、搬迁到附近城市的华裔,每每驱车路过都不禁感嘆变化太大。
移民近20年、曾在工业市从事电脑经营的刁先生表示,15年前的工业市是电脑生产、组装的集散地,更被人冠名「南加州小硅谷」。因为当时的桌式电脑除中央处理器(CPU)和记忆卡(Memory Card)是在硅谷设计外,主机板、界面卡、键盘、外壳、萤幕、滑鼠,都从台湾进口,恰逢华裔居民从圣盖博市往东区扩张,因此电脑卖一台赚一台,利润丰厚,加上东区华裔新聚居地的兴建,工业市成为许多台湾早期移民从事电脑进出口买卖的集散地,Gale街、Valley大道、Fullerton路左右密集小商家。
然而好景大约只维持七、八年,由于品牌电脑降价、小商家的利润越来越低,许多电脑业者关门大吉或转型,陆续移出工业市。
同样见证工业市变化的华裔Ben透露,当年沿60号公路两边看工业市,几乎没有住宅区和商业区,只能看到在哈仙达大道和七街交口附近的通天烟囱冒着白烟,和近乎五步一隔的大型工厂,如今在Grand路两边的巨型仓库更是一片荒地。当年虽然不少商家都有仓库存货,但由于电脑零件小,一般仓库只要3000平方呎的地方存货就已绰绰有余,最大也不会超过1万平方呎,比起如今市内动辄成百上千万平方呎的巨型仓库,简直是「蚂蚁看大象」。
15年的沧桑变换,如今的工业市面积虽然未曾扩张,但区域内工业形态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城市呈现完全不同的样貌。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逐渐移向海外,工业市手工业比例也从当年的80%降至如今不到20%,转型成为分配、运输进口货物的物流中心。许多当时的大厂房改建成囤积货物的仓库,其中最大的一家便是GE公司占地130万平方呎的超大仓库。如今市内约92%的区域被仓库占据,只剩下2%的商业区。
工业市商会主席Don Sacks说,工业市现有2500家公司拥有厂房,其中900家是亚裔进出口商。除了像新蛋(Newegg)、Ma's Lab等几家华裔经营与电脑相关产业存活外,如今亚裔老闆们最多的进口货物是食物、衣服、鞋业和家具。
移民近20年、曾在工业市从事电脑经营的刁先生表示,15年前的工业市是电脑生产、组装的集散地,更被人冠名「南加州小硅谷」。因为当时的桌式电脑除中央处理器(CPU)和记忆卡(Memory Card)是在硅谷设计外,主机板、界面卡、键盘、外壳、萤幕、滑鼠,都从台湾进口,恰逢华裔居民从圣盖博市往东区扩张,因此电脑卖一台赚一台,利润丰厚,加上东区华裔新聚居地的兴建,工业市成为许多台湾早期移民从事电脑进出口买卖的集散地,Gale街、Valley大道、Fullerton路左右密集小商家。
然而好景大约只维持七、八年,由于品牌电脑降价、小商家的利润越来越低,许多电脑业者关门大吉或转型,陆续移出工业市。
同样见证工业市变化的华裔Ben透露,当年沿60号公路两边看工业市,几乎没有住宅区和商业区,只能看到在哈仙达大道和七街交口附近的通天烟囱冒着白烟,和近乎五步一隔的大型工厂,如今在Grand路两边的巨型仓库更是一片荒地。当年虽然不少商家都有仓库存货,但由于电脑零件小,一般仓库只要3000平方呎的地方存货就已绰绰有余,最大也不会超过1万平方呎,比起如今市内动辄成百上千万平方呎的巨型仓库,简直是「蚂蚁看大象」。
15年的沧桑变换,如今的工业市面积虽然未曾扩张,但区域内工业形态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城市呈现完全不同的样貌。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逐渐移向海外,工业市手工业比例也从当年的80%降至如今不到20%,转型成为分配、运输进口货物的物流中心。许多当时的大厂房改建成囤积货物的仓库,其中最大的一家便是GE公司占地130万平方呎的超大仓库。如今市内约92%的区域被仓库占据,只剩下2%的商业区。
工业市商会主席Don Sacks说,工业市现有2500家公司拥有厂房,其中900家是亚裔进出口商。除了像新蛋(Newegg)、Ma's Lab等几家华裔经营与电脑相关产业存活外,如今亚裔老闆们最多的进口货物是食物、衣服、鞋业和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