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唐人街」千秋 古老中华她最美
最早从中国移民美国的华人是在西岸旧金山落脚,但自从1882年加州通过排华法案、那里的华人便沿着东西大铁路向东迁徙,一路走到纽约曼哈坦南边的勿街一带聚居,将地盘扩展成一个有规模的华埠,更逐步拓展至周边的义大利区、犹太区。现在纽约曼哈坦的华埠是西半球最大的华埠。
游客去看华埠的是特殊文化,在那里令人留下印象的风格建筑物可说是寥寥无几,要是在华埠必须找一个拍照留念的背景,可能只有且林士果广场(Chatham Square)及哥伦布公园(Columbus Park),但从这两个景点延伸的历史,才是华埠最值得观看的一环。
每年在退伍军人节,全国历史悠久的退伍军人会之一—纽约华裔美国退伍军人会的几十名老兵,游行去且林士果广场举行纪念仪式,向「华裔军人忠烈坊」献花,那1962年竖立的牌坊是纪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牺牲的华裔少尉飞行员刘锦(Benjamin Ralph Kimlau)。
近十年,纽约华裔美国退伍军人会在每年九一一纪念日当天,在且林士果广场举行烛光追悼会,许多纽约市的政要会亲身出席,显示对受九一一打击后的华埠的重视。
竖立在广场的还有林则徐像,其历史尚短,1997年才由美国林则徐基金会竖立,铜像正面朝向的东百老匯(East Broadway),俗称「福州街」,与林则徐「做伴」还有距离且林士果广场不远的孔子像,孔子像旁边有在1976年落成的「孔子大厦」(Confucius Plaza),从四面八方进入华埠的车子远远都能看到这座高44层的地标。
* * *孔子大厦 中华精神
孔子大厦见证了华埠近30多年来的重要变迁。孔厦董事长于金山1976年左右搬进孔子大厦,当年他才30岁。他谈起孔子大厦的落成全赖1965年,有八名来自纽约中华总商会的董事及五名华园公司的代表,他们有鑑于华裔移民与日俱增,但华埠附近的住宅荒严重,这13人便组成华埠合作大厦公司,依据州府的米契拉玛(Mitchell-Lama)计画,向当局贷款兴建,几经波折,在11年后孔厦终于完成。
大厦之所以以「孔子」命名,无非是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万世师表孔子竟成为打倒的对象之一,在纽约的华侨为与文化大革命对历史的摧毁对峙,决定「既然你要打倒孔子,我们在这里便起一座孔子!」。而旁边的孔子像其实不是因孔子大厦而来,细心看其底座的刻字,便知道孔子像是由纽约中华公所在美国建国200周年、即1976年时,赠送给市府。
孔子大厦刚落成时正是华埠被黑帮势力笼罩的时代,治安令人胆颤心惊,当年根本没什么人愿意搬进孔子大厦,但以现在孔子大厦的抢手程度来说,名字被列入等候名单的人,可能等半辈子亦未等上搬进的一天。
* * *帮派历史 黑暗过去
去年在皇后区法拉盛传出一宗双尸枪杀案,令华埠被尘封的帮派历史再被翻开,这段岁月暨黑暗又引人入胜。两名死者与70年代在华埠咤叱的「飞龙帮」有关,一人是首领的妻室,另一人是首领的兄弟,在「飞龙帮」当时活跃的宰也街(Doyers St.),时至今日仍依稀看到画在水泥地上「Flying Dragons」字样。
「飞龙帮」是70年代在华埠五个主要帮派之一,形成「五胡十六国」鼎立局面的还有「忠义」、「梁山」、「白鹰」及「黑鹰」,后来新帮派「鬼影帮」在勿街掘起,与原本占有勿街的「白鹰帮」展开撕杀。
纽约中华公所中文秘书廖伯俊曾从事记者一行几十年,他自认当时尚年轻,天不怕、地不怕,最喜欢做突发新闻,有杀人案传出,便追着警车后面赶去现场近距离拍尸体的照片,那时候在华埠一个月有两、三人被杀根本不是稀奇事。
廖伯俊说,当时走过华埠街头,虽然不至于抱着头走,有子弹在头顶横飞,亦不至于像电影场面,遇上正在厮杀的帮派份子从餐馆冲出,从表面看华埠仍是一个正正常常的社区,但确是有一些居民被流弹伤及的事件。
他记得当年自己写过一条在东百老匯一家理髮店发生的入室抢劫案,警方基于保护受害者的理由,要求媒体只写大概的案发地点,结果占据东百老匯的帮派看到报导不满意,既然东百老匯有帮派的「保护」,怎么还会被人抢劫?于是帮派威胁所有媒体作「更正」。
在其他媒体都纷纷作「更正」时,廖伯俊仍坚持自己按事实的报导,结果惹来帮派份子挖出他家的地址上门威胁。廖伯俊说,自己在香港当记者时,那里什么都能报导,谁想过在华埠连新闻自由都被帮派控制?
* * *吃在华埠 天下第一
而不论是住纽约还是从外州专程去华埠的华人,在华埠自然要品尝一下地道的粤菜或闽菜。华埠经几世纪的变迁,现在孔子大厦所在的的包厘街,可谓是粤、闽文化的分水岭,以西的是广东人生息的一片天,以东的是福建人聚居的一片地,而交织在两个领域的是让故乡味能在异国留香的中餐馆。
多少在美国的移民都靠开餐馆落地生根,稳扎餐馆事业后便开始回馈社区。有「华埠市长」之称的纽约中华公所主席吴国基从香港来纽约50年,先在餐馆谋生,后在皇后区经营餐馆,说起「食」他自问不敢当「食神」,但他说在出生、成长地吃的粤菜味是无论过50年、100年后都会在舌尖萦迴的。吴国基推荐华埠的粤菜美食:鸿利肉食公司(勿街124号)的叉烧;三哥滋味馆 (包厘街40号)「清蒸鲩鱼」,有家常菜的味道;粥城 (包厘街98号)的广东粥、「黑椒牛仔骨」、「霸王蟹」及大排档式的「豉汁炒石螺」。
在跨过粤、闽边界前,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座落在包厘街18号、披露街(Pell St.)转角的「穆尼阁」(Edward Mooney House),这栋朱红色的三层高楼房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早已被列入国家史蹟册,是1785至1789年之间由当时极富有的屠夫爱德华‧穆尼兴建,那时候美国还属于英国殖民地,而穆尼的屠场与楼房距离不远。
跨入东百老匯,就走进闽籍文化,这从身边的路人从满腔广东话变成福州话便晓得。祖籍福建的美国华人餐饮业协会会长陈键榕表示,以前东百老匯还有人唱闽戏,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这条「福州街」很难寻找有闽地特色的活动,东百老匯已反映不出真正的福州市貌,无论如何,「福州移民的生老病死都经过华埠,这是不变的事实」。
曾开过餐馆的陈键榕介绍福州人最常吃的菜式,「荔枝肉」及「醉排骨」肯定是数第一、第二,而在东百老匯福州人最爱聚会的两家老字号闽菜馆,分别是位于东百老匯86号的鸭蛋秋以及47号的榕信酒楼。
* * *日月星辰 魅力长存
2011年的九一一恐袭事件,对华埠的经济造成重创,有人认为华埠近十几年的光芒减退不少,纽约华人的经济重心已转移至皇后区法拉盛及布碌崙8大道,但亦有人对华埠抱着希望,其中一人就是在华埠活跃30多年的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
赵文笙说,华埠说景点没景点,停车位更是令人打退堂鼓的问题,大家要喝要买可去有停车位的法拉盛及8大道,外州现在亦有大型的华人超市,那里的华人更不用山长水远来纽约的华埠,「但是我对华埠仍然有信心,是因为我相信地铁2大道支线工程完成之后,来华埠会变得更方便,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多人来吃吃喝喝,甚至居住。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文化是法拉盛和8大道无法代替的,华埠依然是纽约的华埠」。
游客去看华埠的是特殊文化,在那里令人留下印象的风格建筑物可说是寥寥无几,要是在华埠必须找一个拍照留念的背景,可能只有且林士果广场(Chatham Square)及哥伦布公园(Columbus Park),但从这两个景点延伸的历史,才是华埠最值得观看的一环。
每年在退伍军人节,全国历史悠久的退伍军人会之一—纽约华裔美国退伍军人会的几十名老兵,游行去且林士果广场举行纪念仪式,向「华裔军人忠烈坊」献花,那1962年竖立的牌坊是纪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牺牲的华裔少尉飞行员刘锦(Benjamin Ralph Kimlau)。
近十年,纽约华裔美国退伍军人会在每年九一一纪念日当天,在且林士果广场举行烛光追悼会,许多纽约市的政要会亲身出席,显示对受九一一打击后的华埠的重视。
竖立在广场的还有林则徐像,其历史尚短,1997年才由美国林则徐基金会竖立,铜像正面朝向的东百老匯(East Broadway),俗称「福州街」,与林则徐「做伴」还有距离且林士果广场不远的孔子像,孔子像旁边有在1976年落成的「孔子大厦」(Confucius Plaza),从四面八方进入华埠的车子远远都能看到这座高44层的地标。
* * *孔子大厦 中华精神
孔子大厦见证了华埠近30多年来的重要变迁。孔厦董事长于金山1976年左右搬进孔子大厦,当年他才30岁。他谈起孔子大厦的落成全赖1965年,有八名来自纽约中华总商会的董事及五名华园公司的代表,他们有鑑于华裔移民与日俱增,但华埠附近的住宅荒严重,这13人便组成华埠合作大厦公司,依据州府的米契拉玛(Mitchell-Lama)计画,向当局贷款兴建,几经波折,在11年后孔厦终于完成。
大厦之所以以「孔子」命名,无非是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万世师表孔子竟成为打倒的对象之一,在纽约的华侨为与文化大革命对历史的摧毁对峙,决定「既然你要打倒孔子,我们在这里便起一座孔子!」。而旁边的孔子像其实不是因孔子大厦而来,细心看其底座的刻字,便知道孔子像是由纽约中华公所在美国建国200周年、即1976年时,赠送给市府。
孔子大厦刚落成时正是华埠被黑帮势力笼罩的时代,治安令人胆颤心惊,当年根本没什么人愿意搬进孔子大厦,但以现在孔子大厦的抢手程度来说,名字被列入等候名单的人,可能等半辈子亦未等上搬进的一天。
* * *帮派历史 黑暗过去
去年在皇后区法拉盛传出一宗双尸枪杀案,令华埠被尘封的帮派历史再被翻开,这段岁月暨黑暗又引人入胜。两名死者与70年代在华埠咤叱的「飞龙帮」有关,一人是首领的妻室,另一人是首领的兄弟,在「飞龙帮」当时活跃的宰也街(Doyers St.),时至今日仍依稀看到画在水泥地上「Flying Dragons」字样。
「飞龙帮」是70年代在华埠五个主要帮派之一,形成「五胡十六国」鼎立局面的还有「忠义」、「梁山」、「白鹰」及「黑鹰」,后来新帮派「鬼影帮」在勿街掘起,与原本占有勿街的「白鹰帮」展开撕杀。
纽约中华公所中文秘书廖伯俊曾从事记者一行几十年,他自认当时尚年轻,天不怕、地不怕,最喜欢做突发新闻,有杀人案传出,便追着警车后面赶去现场近距离拍尸体的照片,那时候在华埠一个月有两、三人被杀根本不是稀奇事。
廖伯俊说,当时走过华埠街头,虽然不至于抱着头走,有子弹在头顶横飞,亦不至于像电影场面,遇上正在厮杀的帮派份子从餐馆冲出,从表面看华埠仍是一个正正常常的社区,但确是有一些居民被流弹伤及的事件。
他记得当年自己写过一条在东百老匯一家理髮店发生的入室抢劫案,警方基于保护受害者的理由,要求媒体只写大概的案发地点,结果占据东百老匯的帮派看到报导不满意,既然东百老匯有帮派的「保护」,怎么还会被人抢劫?于是帮派威胁所有媒体作「更正」。
在其他媒体都纷纷作「更正」时,廖伯俊仍坚持自己按事实的报导,结果惹来帮派份子挖出他家的地址上门威胁。廖伯俊说,自己在香港当记者时,那里什么都能报导,谁想过在华埠连新闻自由都被帮派控制?
* * *吃在华埠 天下第一
而不论是住纽约还是从外州专程去华埠的华人,在华埠自然要品尝一下地道的粤菜或闽菜。华埠经几世纪的变迁,现在孔子大厦所在的的包厘街,可谓是粤、闽文化的分水岭,以西的是广东人生息的一片天,以东的是福建人聚居的一片地,而交织在两个领域的是让故乡味能在异国留香的中餐馆。
多少在美国的移民都靠开餐馆落地生根,稳扎餐馆事业后便开始回馈社区。有「华埠市长」之称的纽约中华公所主席吴国基从香港来纽约50年,先在餐馆谋生,后在皇后区经营餐馆,说起「食」他自问不敢当「食神」,但他说在出生、成长地吃的粤菜味是无论过50年、100年后都会在舌尖萦迴的。吴国基推荐华埠的粤菜美食:鸿利肉食公司(勿街124号)的叉烧;三哥滋味馆 (包厘街40号)「清蒸鲩鱼」,有家常菜的味道;粥城 (包厘街98号)的广东粥、「黑椒牛仔骨」、「霸王蟹」及大排档式的「豉汁炒石螺」。
在跨过粤、闽边界前,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座落在包厘街18号、披露街(Pell St.)转角的「穆尼阁」(Edward Mooney House),这栋朱红色的三层高楼房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早已被列入国家史蹟册,是1785至1789年之间由当时极富有的屠夫爱德华‧穆尼兴建,那时候美国还属于英国殖民地,而穆尼的屠场与楼房距离不远。
跨入东百老匯,就走进闽籍文化,这从身边的路人从满腔广东话变成福州话便晓得。祖籍福建的美国华人餐饮业协会会长陈键榕表示,以前东百老匯还有人唱闽戏,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这条「福州街」很难寻找有闽地特色的活动,东百老匯已反映不出真正的福州市貌,无论如何,「福州移民的生老病死都经过华埠,这是不变的事实」。
曾开过餐馆的陈键榕介绍福州人最常吃的菜式,「荔枝肉」及「醉排骨」肯定是数第一、第二,而在东百老匯福州人最爱聚会的两家老字号闽菜馆,分别是位于东百老匯86号的鸭蛋秋以及47号的榕信酒楼。
* * *日月星辰 魅力长存
2011年的九一一恐袭事件,对华埠的经济造成重创,有人认为华埠近十几年的光芒减退不少,纽约华人的经济重心已转移至皇后区法拉盛及布碌崙8大道,但亦有人对华埠抱着希望,其中一人就是在华埠活跃30多年的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
赵文笙说,华埠说景点没景点,停车位更是令人打退堂鼓的问题,大家要喝要买可去有停车位的法拉盛及8大道,外州现在亦有大型的华人超市,那里的华人更不用山长水远来纽约的华埠,「但是我对华埠仍然有信心,是因为我相信地铁2大道支线工程完成之后,来华埠会变得更方便,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多人来吃吃喝喝,甚至居住。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文化是法拉盛和8大道无法代替的,华埠依然是纽约的华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