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军备竞赛的下场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剑指中国,最近更公开宣布增派一艘航母,中国不甘示弱,宣布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今年「入役」。
中美在东亚竞逐,让学者担心,百年前英德军备竞赛重演,种下后来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面对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德皇在凡尔赛宫就职的羞辱,法国復仇心切,当年德国在俾斯麦主导下,战略主轴就是孤立法国,结盟南面的奥国,拉拢东境俄国,示好西北的英国,维持新兴强权的稳固地位。
这个新兴强权充满民族主义的自满,1890年代激进团体更不断宣扬日耳曼民族优秀论,应扩展海外殖民地、建立世界帝国,新皇威廉二世深受影响,上台后将坚持原先欧陆优先的老臣俾斯麦赶下台,转而推动殖民扩张的海外政策,热捧海权论大师马汉的主张,大事扩充海军。
1898年开始不到十年,德国就连续通过三个海军扩建计画,引起英国紧张,展开舰队军备竞赛。至1914年一次大战前,德国已从中小型海军国,一跃实力接近英国,成为世界第二海权强国。并多次参与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争夺,与英国敌对。
但是德国海权发展有先天地缘缺陷。德国舰队从本土出发到大西洋,必经北海,正如马汉所说,英国封锁住英吉利海峡的多佛和加莱间,以及挪威和苏格兰间,就能轻易将北海变「死海」,德国无路可进入大西洋。
果然一次大战时,投资巨大成本的德国舰队仅有机会和英国在日德兰海战一回,英国损失略多,德国战术得胜,但英国战略成功,仍将德国大舰队封锁在波罗的海内。
更凄惨的是,德国因陆战不顺,民生凋敝,发生革命,最后投降,大致完整的舰队开往苏格兰让对手接收时,自行凿沉。苦心经营20年、世界规模第二的舰队全军覆没。
英国虽在一战获胜,但却是没落的开始,战前和德国海军军备竞赛,投入大量资源,对当时已走下坡的国力无异是一大负担。当时美国崛起,经济生产总值已超越英国,但军备上并未与英国竞赛,外交上更强调门罗主义,将美洲视为势力范围。一战后英国更加穷困,与德国军备竞赛的各式军舰,国家预算养不起,只好大量除役或当废铁卖。
一场英德军备竞赛,落得两败俱伤。历史会不会重演?不少学者都忧心,中国处境类似百年前崛起的德国,发展海权也有「地缘」局限,美国却有点像当年的英国,国力走下坡,经济已不堪过度军备负担,如果双方都走向军备竞赛老路,结局会是什么?
中美在东亚竞逐,让学者担心,百年前英德军备竞赛重演,种下后来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面对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德皇在凡尔赛宫就职的羞辱,法国復仇心切,当年德国在俾斯麦主导下,战略主轴就是孤立法国,结盟南面的奥国,拉拢东境俄国,示好西北的英国,维持新兴强权的稳固地位。
这个新兴强权充满民族主义的自满,1890年代激进团体更不断宣扬日耳曼民族优秀论,应扩展海外殖民地、建立世界帝国,新皇威廉二世深受影响,上台后将坚持原先欧陆优先的老臣俾斯麦赶下台,转而推动殖民扩张的海外政策,热捧海权论大师马汉的主张,大事扩充海军。
1898年开始不到十年,德国就连续通过三个海军扩建计画,引起英国紧张,展开舰队军备竞赛。至1914年一次大战前,德国已从中小型海军国,一跃实力接近英国,成为世界第二海权强国。并多次参与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争夺,与英国敌对。
但是德国海权发展有先天地缘缺陷。德国舰队从本土出发到大西洋,必经北海,正如马汉所说,英国封锁住英吉利海峡的多佛和加莱间,以及挪威和苏格兰间,就能轻易将北海变「死海」,德国无路可进入大西洋。
果然一次大战时,投资巨大成本的德国舰队仅有机会和英国在日德兰海战一回,英国损失略多,德国战术得胜,但英国战略成功,仍将德国大舰队封锁在波罗的海内。
更凄惨的是,德国因陆战不顺,民生凋敝,发生革命,最后投降,大致完整的舰队开往苏格兰让对手接收时,自行凿沉。苦心经营20年、世界规模第二的舰队全军覆没。
英国虽在一战获胜,但却是没落的开始,战前和德国海军军备竞赛,投入大量资源,对当时已走下坡的国力无异是一大负担。当时美国崛起,经济生产总值已超越英国,但军备上并未与英国竞赛,外交上更强调门罗主义,将美洲视为势力范围。一战后英国更加穷困,与德国军备竞赛的各式军舰,国家预算养不起,只好大量除役或当废铁卖。
一场英德军备竞赛,落得两败俱伤。历史会不会重演?不少学者都忧心,中国处境类似百年前崛起的德国,发展海权也有「地缘」局限,美国却有点像当年的英国,国力走下坡,经济已不堪过度军备负担,如果双方都走向军备竞赛老路,结局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