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文 说唱华人历史数十载
陈健文(Charlie Chin)是作家、音乐家、说故事的人。他会月琴(Banjo)、手风琴,擅创作歌曲并演唱、表演。和美国华裔作家汤婷婷的花木兰,以及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不同,陈健文写下了他自己的「花木兰」。
数十年来,陈健文一直浸淫在与华人相关的艺术、文化和历史活动中,乐此不疲。
记者问:我上网查您的资料,发现您经常在不同的场合,透过讲故事或说唱的方式,向听众讲述华人的历史。可不可以简单说一下,您告诉大家的华人在美历史?
陈健文答:从比较近的说,60年代的民权运动,是因为种族歧视。过去我们说种族问题,都是指非洲裔和白人之间的问题,但其他少数族裔也享受到民权运动的成果。因为民权运动,强森(Lyndon Johnson)总统于1965年签署了民权法案。实际上推动民权法案的行动,是甘乃迪总统(John Kennedy)时代开始的。到强森总统签署民权法案,结成了果。
透过艺术帮助移民
民权运动的基础上,1965年国会通过了移民法案,实行此法案后,亚洲移民大大增加。美国在1943年取消了排华法案,但也只允许每年105名中国移民。1965年通过的移民法案,大大增加了移民配额,也使美国华埠发生很大变化。
但实行1965年移民法后,华人移民主要是台湾和香港的移民。1979年美中建交后,来自中国的移民也大量涌入美国。1965年的移民法案以及美中建交,给美国华人社区带来很大变化。过去美国华人说广东话为主,慢慢说各种方言的华人都有了。华人从事的行业,也从传统的餐馆、洗衣店、小生意等,扩展到各个领域。
在60、70年代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之前,美国各地华埠实际上已是人丁稀少,缺乏生气。
华人移民大增也为各地华埠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新移民的语言、就业、住房、医疗等等,还有帮派问题。
我那时在纽约,曾参与帮助华人新移民的工作,如协助新移民检查身体健康、寻找便宜的配眼镜的地方,还有就业训练等。
我也通过艺术方式,如音乐、戏剧、文学等,帮助华人新移民了解美国社会,了解美国华人的历史。这也是艺术家的责任。不过,还是有很多华人,不了解美国华人的历史。
那时候邓式美(现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行政主任,曾任旧金山市立大学校董、市议员、市估值官)在波士顿;关丽珍(屋崙市长)在纽约,都在从事帮忙华人新移民的工作,我虽然没有和她们直接共事,但都有见过,也曾和她们讨论如何扩大我们为移民提供的服务。
问:您怎么会从东岸迁居西岸呢?
答:1984年我结婚,生了儿子。儿子要上学的时候,发现纽约长岛的好学校很贵,而在加州的圣马刁县,同样优秀的学校便宜很多,我太太是在圣马刁出生长大的,有很多亲戚在这里,就搬到圣马刁县来了。
给「花木兰」不同结局
问:您写的「巾帼英雄花木兰」(China's Bravest Girl: the Legend of Hua Mu Lan,1991年出版)享誉文坛,能谈谈你怎么会想到写「花木兰」的吗?
答:大概10岁或11岁时,父亲带我在纽约华埠街上走着,忽然我在一家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一个看上去像男子的玩偶塑像,旁边站着一匹马,我就问父亲这是甚么。父亲说,这是花木兰。而且,这不是男孩,是一个女孩。她因为爱她的父亲、保护她的父亲,装扮成男子,代父出征。她的父亲年龄太大了,无法上战场。在父亲口中,花木兰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孝女。
在中国的古诗「木兰词」中,最后说的是她在战场上的同伴,没有想到勇敢杀敌的「壮士」竟然是一名女子,感到惊讶。
但花木兰的故事一直在发展中,在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美国华人作家)的「女斗士」(The Woman Warrior: Memeorie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中,花木兰成为女权主义的象徵,花木兰和男人一样,可以做男人所做的事情。可以指挥男人打仗,可以在战场上杀敌。
我计画写「花木兰」时,先找到「木兰词」,是中文的,我看不懂,请朋友逐字逐句翻译给我听。「木兰词」的结局是大家对这位将军原来是位美丽女子感到惊奇。我要给我的「花木兰」不一样的结局。
女人在事业之外,都有家庭。我的「花木兰」中,和她一起征战沙场的男子爱慕花木兰,希望两人结成秦晋之好。花木兰说:「你对战友很好,我曾经是你的战友。但今后(婚后)不是战友了,是老婆了,你还会同样对我好吗?同样尊重我吗?」得到承诺后,接着是盛大的婚礼。
我要说的是,女孩子要勇敢,妇女要勇敢。
扮孙中山述说历史
问:您现在在做些甚么呢?
答:我现在是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的驻会艺术家(Artist-in-Residence),我们有一个「博物馆剧院」(Museum Theater)活动。我在「剧院」中扮演历史人物,如孙中山。最近台湾和中国都庆祝辛亥革命100年。100年前中国发生革命的时候,孙中山正在美国。我们现在向参观博物馆的民众介绍孙中山,正是时候,让他们了解,孙中山曾多次到美国来争取华人和各界支持中国革命。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也受到林肯总统「民有、民治、民享」的影响。孙中山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相信基督教有助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我的表演,让大家知道美国和中国有这么「亲近」的关系。
我还扮演了Hugh Kwong Liang(1891-1984),他在旧金山华埠出生。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时,他才15岁,在睡梦中惊醒,目睹华埠被焚毁。后来他把与地震有关的所见所闻,这些难忘的记忆,都写在他的回忆录中。
另一个有历史的人物,是Yee Fung Cheung医生,他在1848年淘金潮时,从中国广东来到加州,希望透过淘金发财。但那时金沙已很难觅到。他发现了一个新的「金矿」,就是用中医给淘金者治病。那么多人淘金,总有人生病。那时西医还不发达,各族裔淘金者都用自己的方法治病,中医很有效。余医生后来在内华达州和加州开了多家中药铺,他的后人到今第六代,大多居住在沙加缅度地区。
问:有甚么新的计画?
答:儿子去年大学毕业了,我也老了,可能返回东岸,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去。
●陈健文小档案
※作家、音乐家、表演家、说故事的人
※生于东岸,1980年代迁来旧金山
※受母亲影响,从小喜爱音乐歌舞
※应邀到学校和不同的活动表演,宣传华人故事和历史
※着有「巾帼英雄花木兰」
※现为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的驻会艺术家(Artist-in-Residence)
数十年来,陈健文一直浸淫在与华人相关的艺术、文化和历史活动中,乐此不疲。
记者问:我上网查您的资料,发现您经常在不同的场合,透过讲故事或说唱的方式,向听众讲述华人的历史。可不可以简单说一下,您告诉大家的华人在美历史?
陈健文答:从比较近的说,60年代的民权运动,是因为种族歧视。过去我们说种族问题,都是指非洲裔和白人之间的问题,但其他少数族裔也享受到民权运动的成果。因为民权运动,强森(Lyndon Johnson)总统于1965年签署了民权法案。实际上推动民权法案的行动,是甘乃迪总统(John Kennedy)时代开始的。到强森总统签署民权法案,结成了果。
透过艺术帮助移民
民权运动的基础上,1965年国会通过了移民法案,实行此法案后,亚洲移民大大增加。美国在1943年取消了排华法案,但也只允许每年105名中国移民。1965年通过的移民法案,大大增加了移民配额,也使美国华埠发生很大变化。
但实行1965年移民法后,华人移民主要是台湾和香港的移民。1979年美中建交后,来自中国的移民也大量涌入美国。1965年的移民法案以及美中建交,给美国华人社区带来很大变化。过去美国华人说广东话为主,慢慢说各种方言的华人都有了。华人从事的行业,也从传统的餐馆、洗衣店、小生意等,扩展到各个领域。
在60、70年代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之前,美国各地华埠实际上已是人丁稀少,缺乏生气。
华人移民大增也为各地华埠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新移民的语言、就业、住房、医疗等等,还有帮派问题。
我那时在纽约,曾参与帮助华人新移民的工作,如协助新移民检查身体健康、寻找便宜的配眼镜的地方,还有就业训练等。
我也通过艺术方式,如音乐、戏剧、文学等,帮助华人新移民了解美国社会,了解美国华人的历史。这也是艺术家的责任。不过,还是有很多华人,不了解美国华人的历史。
那时候邓式美(现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行政主任,曾任旧金山市立大学校董、市议员、市估值官)在波士顿;关丽珍(屋崙市长)在纽约,都在从事帮忙华人新移民的工作,我虽然没有和她们直接共事,但都有见过,也曾和她们讨论如何扩大我们为移民提供的服务。
问:您怎么会从东岸迁居西岸呢?
答:1984年我结婚,生了儿子。儿子要上学的时候,发现纽约长岛的好学校很贵,而在加州的圣马刁县,同样优秀的学校便宜很多,我太太是在圣马刁出生长大的,有很多亲戚在这里,就搬到圣马刁县来了。
给「花木兰」不同结局
问:您写的「巾帼英雄花木兰」(China's Bravest Girl: the Legend of Hua Mu Lan,1991年出版)享誉文坛,能谈谈你怎么会想到写「花木兰」的吗?
答:大概10岁或11岁时,父亲带我在纽约华埠街上走着,忽然我在一家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一个看上去像男子的玩偶塑像,旁边站着一匹马,我就问父亲这是甚么。父亲说,这是花木兰。而且,这不是男孩,是一个女孩。她因为爱她的父亲、保护她的父亲,装扮成男子,代父出征。她的父亲年龄太大了,无法上战场。在父亲口中,花木兰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孝女。
在中国的古诗「木兰词」中,最后说的是她在战场上的同伴,没有想到勇敢杀敌的「壮士」竟然是一名女子,感到惊讶。
但花木兰的故事一直在发展中,在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美国华人作家)的「女斗士」(The Woman Warrior: Memeorie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中,花木兰成为女权主义的象徵,花木兰和男人一样,可以做男人所做的事情。可以指挥男人打仗,可以在战场上杀敌。
我计画写「花木兰」时,先找到「木兰词」,是中文的,我看不懂,请朋友逐字逐句翻译给我听。「木兰词」的结局是大家对这位将军原来是位美丽女子感到惊奇。我要给我的「花木兰」不一样的结局。
女人在事业之外,都有家庭。我的「花木兰」中,和她一起征战沙场的男子爱慕花木兰,希望两人结成秦晋之好。花木兰说:「你对战友很好,我曾经是你的战友。但今后(婚后)不是战友了,是老婆了,你还会同样对我好吗?同样尊重我吗?」得到承诺后,接着是盛大的婚礼。
我要说的是,女孩子要勇敢,妇女要勇敢。
扮孙中山述说历史
问:您现在在做些甚么呢?
答:我现在是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的驻会艺术家(Artist-in-Residence),我们有一个「博物馆剧院」(Museum Theater)活动。我在「剧院」中扮演历史人物,如孙中山。最近台湾和中国都庆祝辛亥革命100年。100年前中国发生革命的时候,孙中山正在美国。我们现在向参观博物馆的民众介绍孙中山,正是时候,让他们了解,孙中山曾多次到美国来争取华人和各界支持中国革命。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也受到林肯总统「民有、民治、民享」的影响。孙中山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相信基督教有助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我的表演,让大家知道美国和中国有这么「亲近」的关系。
我还扮演了Hugh Kwong Liang(1891-1984),他在旧金山华埠出生。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时,他才15岁,在睡梦中惊醒,目睹华埠被焚毁。后来他把与地震有关的所见所闻,这些难忘的记忆,都写在他的回忆录中。
另一个有历史的人物,是Yee Fung Cheung医生,他在1848年淘金潮时,从中国广东来到加州,希望透过淘金发财。但那时金沙已很难觅到。他发现了一个新的「金矿」,就是用中医给淘金者治病。那么多人淘金,总有人生病。那时西医还不发达,各族裔淘金者都用自己的方法治病,中医很有效。余医生后来在内华达州和加州开了多家中药铺,他的后人到今第六代,大多居住在沙加缅度地区。
问:有甚么新的计画?
答:儿子去年大学毕业了,我也老了,可能返回东岸,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去。
●陈健文小档案
※作家、音乐家、表演家、说故事的人
※生于东岸,1980年代迁来旧金山
※受母亲影响,从小喜爱音乐歌舞
※应邀到学校和不同的活动表演,宣传华人故事和历史
※着有「巾帼英雄花木兰」
※现为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的驻会艺术家(Artist-in-Res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