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渴望与女儿靠近 剑平创作的动力
纽约报导

一个又一个的移民家庭来到美国逐梦,父母为儿女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却发现自己这一辈身上的东西,并不能被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认同。华裔女作家剑平正是这样一位母亲,渴望与女儿丽莎靠近、了解和沟通,因此落笔写下以文革为背景的个人成长经历「桑孩儿」(Mulberry Child)一书、后拍摄成同名纪录片,试图帮孩子回到过去以解读现在和未来。

剑平30日接受採访时表示,「桑孩儿」是为女儿而写,女儿刚来美时才四岁,因为不会说英语而被同伴歧视和嘲笑,这让女儿产生强烈的想要和同伴一样的身分认同感,抗拒母国文化、不愿让别人把自己当作中国人。与此同时,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她,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同女儿的分歧越来越明显。母女二人的隔阂让她萌生写书的想法,希望女儿能够通过自己及全家在文革期间的遭遇,了解她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位母亲、又为什么对女儿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并且提醒她永远不要忘记整个大家庭的过去。

剑平说,这本书她写了八年,当时她还在美国一家公司担任青岛啤酒全美业务主任,但平时挤出很多时间参加写作课程,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书稿完成之后大家感触颇深,纷纷鼓励她将此书出版。2009年偶然一个机会,一位朋友和导演苏珊‧摩根库伯(Susan Morgan Cooper)碰面聊及此书,拍摄成片一事遂提上议事日程,让她倍感兴奋。谁料后来她和女儿在芝加哥见了导演后得知,导演想从母女二人的隔阂入手拍片,这让她和女儿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对将生活中母女二人的争执矛盾呈现在公众视线感到担心。但导演一直很坚持、也很专业,在跟踪摄影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很多问题,让母女二人在探讨的同时不知不觉入境,慢慢忘了摄像机的存在。虽然拍片的过程很苦很难,有些片段女儿至今都没勇气观看,但也正是这个过程促进了两个人的沟通和交流,一点一点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

「这部纪录片对我来说最大的收穫便是母女关系的改善,在我看来是意外的加分(bonus)!」剑平表示,结束拍摄之后,女儿还对电影有些抗拒、不想去看电影。是去年哈特兰电影节(Heartland Film Festival)后的Q&A环节改变了女儿,因为放映时几乎场场爆满,不仅年轻观众与女儿产生了共鸣,就连50岁、60岁的观众也对女儿非常理解,称自己也经历过两种文化、两种观念所带来的挣扎和碰撞。在这个过程里,女儿渐渐体会到她的初衷和期待,她也开始花更多时间做女儿的听众。尽管现在代沟仍然存在、矛盾也从未消失,但两人的关系「比以前好得多得多」,并且都在不断自我反省、不断给对方反馈,了解、也尊重彼此的不同。

剑平说,虽然忙碌的公关工作没能增加女儿回家的次数,但两人的心却越走越近。「我以前对她期望很大、要求很多,这给她带来不少压力、也是造成我们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其实我知道她有很多优点: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勤于思考、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多倾向于被动接受,就算有不同见解也不敢说」。目前她和女儿正在联合写书,以不同的身分、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教育、消费等各种议题,预计明年年中能出版问市。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