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网上一报忧 家长连环Call
身在海外的众多「时差党」透过微信、微博等网路平台与国内亲友联络,许多家长也学着使用这些新科技,加了子女帐号,希望有更多渠道了解子女在外生活学习工作状况,但有不少「时差党」并不乐意把家长加入社交平台圈子,以免日常的「吐槽」、抱怨或牢骚被父母看到,引起不必要的担心和「碎碎念」。

本地留学生宋同学日前更新微信帐号状态,叫苦期中考试阶段正好遇到胃痛发作。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句抱怨,结果被宋妈妈看到,非常焦急,当天下午就不断发来微信语音消息,最后更接连打来越洋电话嘘寒问暖。宋同学说,过去和家人打电话、通QQ视频,习惯报喜不报忧,后来妈妈为了更方便和她即时通讯,特地学习用微信,但当时没想到妈妈会关注自己的即时状态,小小一句叫苦就会让家人有这么强烈的反应,虽然完全理解父母苦心,但以后再要更新状态或者PO吃喝玩乐的照片,都会有顾忌,「感觉被家里远程监控着」。

电话上和父母挑好的说,不好的情绪就发洩在微博上,但如果有一天父母发现,微博作为情绪垃圾桶的功能可能就要结束了。长堤州大的中国留学生Ellie表示,自从一年多前微博被妈妈「攻陷」,每当发一些吐槽或发洩情绪的言论,都会立即引起家人关注,「哪怕只是我PO了一条微博说很讨厌审计课老师,我妈都要打电话过来说在美国也要尊师重道」,有时她也转发关注的一些敏感话题,偶尔加几句针砭时弊的评论,结果无一例外被妈妈追来长途电话告诫「少发这种东西」,渐渐地Ellie也就减少更新微博终至荒废。

「我已经在微信上我妈和那些三姑六婆都拉黑了,不然我每次更新什么,他们就问我怎回事」,华人上班族Stella表示,在微信上更新状态,无论是公司裁员潮、工作签证还是别的事情,总会引来家人亲戚长辈追问,有的出于好意,也有的是出于好奇,但次数多了,难免不胜其烦,所以准备再开一个「小号」,专门用来跟长辈联繫,「有很多事情可以跟朋友分享,但我不想让家里知道,或者有些他们不需要知道」。

不过在硅谷工作的朱小姐认为,与家人互通微博、微信,并没有令个人生活受到家长过多监控或过问,可能与自己比较愿意跟家里交流自己的生活、想法有关,不怕在家长面前透露自己的负面情绪。朱小姐也提到,反而是职场上有时遇到同事要加微博、微信或脸书,她会比较顾忌,因为「有时候工作上碰到不爽的事,就会随手写一些话在上面发洩一下,可不敢叫办公室里的人看到」。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