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白髮送黑髮人【下】
失去亲人,已可谓人生伤恸悲苦之极,何况白髮人送黑髮人,更为人间至悲。其所及,不仅仅是「父母失去儿女」这么单纯,常会由于父母双方在感伤与因应态度上之差异,以致对彼此的感觉,甚至是婚姻,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份高离婚率原因的调查报告指出,失去儿女的夫妻,在面对孩子死亡后的六个月内,离婚的比例增高至百分之八十五,当然大部分的离婚父母,都不承认是孩子的死亡造成他们离婚。此外,在失去儿女后,父母对其他子女可能疏于照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便有一个妈妈朋友,在失去女儿后,不管另外两个孩子因长大而导致家中睡房不够使用,继续将女儿原有房间一切摆设原封不动地保持着,不准别人动用,至今八年,最后造成这两个孩子在性格形成上的缺憾,而有一段非常困难的青少年阶段。

走过失去亲人的伤恸过程,原本艰难,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路历程,更是沉重、复杂、难熬。特别是伤恸的父母,有时候不自觉地藉着悲伤怀念已逝的儿女。因为那份失落太深重,因此唯有藉着伤恸,他们才觉得与那失去的孩子永远维持着联繫。有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便说:「这份悲伤将伴随我一生,因为即便是女儿已经不在,我仍然永远是她的母亲。」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伤恸如此深重,如何早日走出来便更显重要。首先伤恸者在面对这份失落时,可以预期有惊吓、麻木、否认….等心情,这些情绪正是一种缓冲,以便让那份失落可能带来的强烈冲击,不致排山倒海地集中袭来;伤恸者也可以承认自己的无助、痛苦;并允许自己生气,气恼自己的脆弱、无望、失去方向;更让自己哭泣,而不须压抑;还要提出那份需要与渴望,想要谈谈那失去的孩子、那些与他相处的时刻与经验、还有那些来不及与他分享的事情等。这也是在强调,伤恸者如果能将内心世界里所思所想,对一个可信赖、能倾听的亲友谈出来,将会好过孤独地被那份悲伤所啃噬。

除了谈出来,伤恸的父母还可以试着以特定的纪念方式,来保留对孩子的记忆,譬如以日记、为文、诗作等,写下自已的感觉;或以编辑相册;或借艺术与音乐作品创作等,来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有父母以捐赠孩子器官,或以自己是过来人的经验,透过义务工作,反过来去勉励那些与自己相同遭遇的父母,除了可以服务别人,更藉以帮助自己从「专注于自己的失落」中分神出来。

再就是借助个人的信仰,笔者有些个案表明,透过祷告可以将这份失落归之于「神的旨意」,从而求得最终的心安;也有个案经由膜拜静坐,领悟业障的来去,而能够释怀于「业障已了,不再需要受苦,所以无所牵挂地离去。」最后伤恸者还要照顾好自己,吃得好、休息够,以及做一些起码的运动,譬如到公园、后院走走,或是观看夕照、到林园漫步、给自己买个喜爱的小东西等,不要担心偶尔的喜悦是罪过,事实上在一阵宁静后,那份刺骨的痛,还是会不期然地冒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试着走出来,努力重新找到「与这份失落共存」的生活方式。尽管疤痕已然永久留下,我们却要让伤口癒合,学习在余生与那份伤痛和平共处。

经过这位「我的儿子要是活着,现在应该是36岁了…」的个案,笔者不想再多说「时间是疗伤止痛的良药」,因为走过伤恸过程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一年,有的人两年,也有的人二十五年依然沉浸在伤痛中。

华人心理辅导中心,(408) 916-1312,www.chinesecounseling.org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