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 增青少年犯罪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已是寻常物品,然而人们在享受高科技便利的同时,网路犯罪和手机盗窃也接踵而至,青少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智能手机」也为学校管理带来困扰。法拉盛东西方国际学习学校(The East-We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校长宾学文(Ben Sherman)表示,不当使用智能手机上的社交网站、彩信,除影响学业外,更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警方对此表示赞同,指出新科技的普及重新定义了犯罪,也使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宾学文日前会同警方及民选官员代表,召集相邻学校的代表以及法拉盛社团、小商贩等,共同探讨合作减少与手机和网路相关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犯罪。
宾学文是智能手机的坚定反对者,仍在使用一部老旧的摩托罗拉手机的他,认为这些融合了先进科技的新机器几乎「一无是处」。他表示,商店里小偷小摸或是街头打架都是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但随着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犯罪形式本身发生了变化,频率也有所增加。比如说,两个学生起冲突,其中一人用手机上的脸书等社交网路或彩信传送另一人照片给其他学校或社区内的「同伙」,纠集众人在被害人要经过的车站周围埋伏,待被害人出现便拥上群殴,导致犯罪增加。
教育局规定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iPod等贵重电子产品到学校,但这条规定执行起来难度极高。宾学文表示,学校很难禁止学生携带手机,90%的学生都会随身携带手机。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分散注意力;且手机是贵重物品,若被偷走也会造成较大损失。学生如果有需要联络家人,可以使用学校办公室里的电话。
而与学校有关的智能手机犯罪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宾学文表示,更严重的潜在犯罪其实发生在学校之外更广泛的场所。老师们发现,有学生会上传色情、暴力相关内容的照片和视频到社交网路上,这些内容通常都标识了上传者的「所在地」。宾学文表示,这样很容易暴露学生的家庭地址,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然而,孩子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危险性。「网路霸凌」(Cyber-bullying)也有相当高的发生比率,曾经造成过初中女生自杀。
警方表示,随着个人数位产品和网路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犯罪。数位时代的青少年常常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一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例如,两个孩子起争执,一方透过手机、电脑、短信、语音留言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威胁说「要杀掉对方」,警方有权以「骚扰罪」拘捕发出威胁的一方。而iPhone也一直是非常容易遭抢劫、盗窃的物品,这种犯罪在在校学生中也并不少见。犯罪本身也更多涉及到青少年,警方就曾经处理过一名十岁孩童入室盗窃电子游戏产品的案例;而此前也发生过年轻女孩遭网友性侵,尽管案件中的被害人属于自愿发生性行为,但因为年龄未到16岁,仍被视为强姦。
宾学文表示,法拉盛地区移民较多,许多父母忙于生计,不论是对新科技,还是对孩子利用手机作出的不良行为,他们都知之甚少。而学校对于课后时间难以监管,但若有事发生,家长还是会先怪罪学校。但他同时也指出,尽管智能手机犯罪很难制止,但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合作进行改善,首要任务就是让公众了解这种类型犯罪的存在。
警方也强调青少年是非观教育的重要性,警方与学校携手合作多次举办过教育讲座,议题涉及「数位犯罪」、「脸书」等。
宾学文日前会同警方及民选官员代表,召集相邻学校的代表以及法拉盛社团、小商贩等,共同探讨合作减少与手机和网路相关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犯罪。
宾学文是智能手机的坚定反对者,仍在使用一部老旧的摩托罗拉手机的他,认为这些融合了先进科技的新机器几乎「一无是处」。他表示,商店里小偷小摸或是街头打架都是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但随着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犯罪形式本身发生了变化,频率也有所增加。比如说,两个学生起冲突,其中一人用手机上的脸书等社交网路或彩信传送另一人照片给其他学校或社区内的「同伙」,纠集众人在被害人要经过的车站周围埋伏,待被害人出现便拥上群殴,导致犯罪增加。
教育局规定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iPod等贵重电子产品到学校,但这条规定执行起来难度极高。宾学文表示,学校很难禁止学生携带手机,90%的学生都会随身携带手机。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分散注意力;且手机是贵重物品,若被偷走也会造成较大损失。学生如果有需要联络家人,可以使用学校办公室里的电话。
而与学校有关的智能手机犯罪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宾学文表示,更严重的潜在犯罪其实发生在学校之外更广泛的场所。老师们发现,有学生会上传色情、暴力相关内容的照片和视频到社交网路上,这些内容通常都标识了上传者的「所在地」。宾学文表示,这样很容易暴露学生的家庭地址,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然而,孩子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危险性。「网路霸凌」(Cyber-bullying)也有相当高的发生比率,曾经造成过初中女生自杀。
警方表示,随着个人数位产品和网路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犯罪。数位时代的青少年常常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一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例如,两个孩子起争执,一方透过手机、电脑、短信、语音留言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威胁说「要杀掉对方」,警方有权以「骚扰罪」拘捕发出威胁的一方。而iPhone也一直是非常容易遭抢劫、盗窃的物品,这种犯罪在在校学生中也并不少见。犯罪本身也更多涉及到青少年,警方就曾经处理过一名十岁孩童入室盗窃电子游戏产品的案例;而此前也发生过年轻女孩遭网友性侵,尽管案件中的被害人属于自愿发生性行为,但因为年龄未到16岁,仍被视为强姦。
宾学文表示,法拉盛地区移民较多,许多父母忙于生计,不论是对新科技,还是对孩子利用手机作出的不良行为,他们都知之甚少。而学校对于课后时间难以监管,但若有事发生,家长还是会先怪罪学校。但他同时也指出,尽管智能手机犯罪很难制止,但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合作进行改善,首要任务就是让公众了解这种类型犯罪的存在。
警方也强调青少年是非观教育的重要性,警方与学校携手合作多次举办过教育讲座,议题涉及「数位犯罪」、「脸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