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简单自然 投票意愿才高
15位候选人、累计上千万元的选举捐款加上各种媒体密集的追踪报导,沸沸扬扬一整年的旧金山市长选举,投票日换来15万选民的理睬。投票率险险超过三成,连优先选择投票的效果全加进去,代理市长李孟贤拿了不到7万票。在一个80万人的城市,一场全国瞩目、创造美国华人参政历史的选举,就这么7万人帮大家做了决定。当然,这样算绝对不是要质疑李孟贤当选的正当性,而是指出选民投票意愿无法提升的问题。美国人用邮寄选票等各种办法鼓励投票,但真正有效的方法其实是尽可能将选举简化。
在旧金山人选出第一位华裔市长的当口,投票前夕传出了华埠邮寄选票八成寄回的消息,原本以为各界几十年来鼓励华裔参政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结果华埠、日落区等华裔聚集的社区投票率也不过三成多。投票日当天华埠也发生选民把寄到家中的选票当做竞选文宣弃置、错过投邮期限、选票信封忘了签名、全家人选票放进同一个信封寄出等种种状况。原本是要给选民方便的德政,却因为太复杂而造成选民的负担。
近两年争议极大的优先选择投票,在不举行决选的状况下,直接让选民投票给「备胎」候选人,但了解这种投票方式的人少之又少。选民搞不清楚怎么计票事小,因此而对选举反感却极为严重。如上周提到的迷思,选民以为填选第二和第三顺位人选,会影响第一人选得胜的机会。这种迷思非常难澄清,甚至被候选人用作误导选民的工具。
再说,一个15人竞选的公职,优先选择投票要用三种语言、极小的字型印了满满45个候选人的名字(每人三次),选民看了头就痛,投票的兴致也没了。困惑的选民等于冷感的选民,立意再好的制度,如果因为不容易理解而失去选民的心,都是适得其反。
最简单自然的选举制度才能增加选民投票的意愿,好比挑个大家都有空的周末假日投票。美国人星期二投票的规矩是1845年传下来的。当时选民坐马车投票来回一趟要三天,所以才选星期二。投票是一种风气、一种文化,风气和文化要从小养成。在台湾长大的人一定有小时候陪爸妈、祖父母去投票的经验。美国人的爸妈不是上下班时间赶着去投票,就是晚餐后整理帐单时在餐桌上皱着眉头填选票。有这种童年回忆的人长大又怎么会爱投票呢?
在旧金山人选出第一位华裔市长的当口,投票前夕传出了华埠邮寄选票八成寄回的消息,原本以为各界几十年来鼓励华裔参政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结果华埠、日落区等华裔聚集的社区投票率也不过三成多。投票日当天华埠也发生选民把寄到家中的选票当做竞选文宣弃置、错过投邮期限、选票信封忘了签名、全家人选票放进同一个信封寄出等种种状况。原本是要给选民方便的德政,却因为太复杂而造成选民的负担。
近两年争议极大的优先选择投票,在不举行决选的状况下,直接让选民投票给「备胎」候选人,但了解这种投票方式的人少之又少。选民搞不清楚怎么计票事小,因此而对选举反感却极为严重。如上周提到的迷思,选民以为填选第二和第三顺位人选,会影响第一人选得胜的机会。这种迷思非常难澄清,甚至被候选人用作误导选民的工具。
再说,一个15人竞选的公职,优先选择投票要用三种语言、极小的字型印了满满45个候选人的名字(每人三次),选民看了头就痛,投票的兴致也没了。困惑的选民等于冷感的选民,立意再好的制度,如果因为不容易理解而失去选民的心,都是适得其反。
最简单自然的选举制度才能增加选民投票的意愿,好比挑个大家都有空的周末假日投票。美国人星期二投票的规矩是1845年传下来的。当时选民坐马车投票来回一趟要三天,所以才选星期二。投票是一种风气、一种文化,风气和文化要从小养成。在台湾长大的人一定有小时候陪爸妈、祖父母去投票的经验。美国人的爸妈不是上下班时间赶着去投票,就是晚餐后整理帐单时在餐桌上皱着眉头填选票。有这种童年回忆的人长大又怎么会爱投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