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成思危:中国须惩贪 依法治官
中国着名经济学家,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1日指出,中国政治改革必须推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官,惩治贪官,否则将影响到政权和国家存亡。他以薄熙来事件为例指出,目前仍存在地方一把手权力过大、监督机制欠缺问题。成思危预测,中国经济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已不可能,中国GDP未来保持7%至8%,最低应为5%至6%就不错。

对马英九近日提出「台湾贸易勿过度依赖大陆」及美国鼓励制造业回流对中国贸易可能产生的冲击,成思危认为,「市场的力量并非人力可扭转,任何政府都不要和市场较劲」。他认为,台湾经济持续依赖大陆的趋势不可挡,很难以人为因素改变它。

成思危1日应成舍我文教基金会主办、洛杉矶世界日报和凤凰可亲协办的演讲会中,以「二十一世纪中美战略竞争-合作现状与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会后接受世界日报专访,谈及许多中美关系和中国面临的问题,以下是访谈摘要。

★推政治改革处理四大问题★

世界日报问:中国30年来高速发展,现在已走到重要关口,除了经济体系改革,政治改革也成为重要议题,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提出政改。中共的执政地位固然无可取代,但在政治上该如何进一步走向开放?

成思危答:中国政治改革道路要处理好法治与人治、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集权与分权四大关系。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要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第一,要依宪治国,宪法是根本大法,但现在很多人宪法观念不浓,不知道宪法根本原则,一些地方和部门立法时,与宪法发生冲突,因此在全国人大专门审查地方和部门立法是否符合宪法。第二,依法治国的关键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官」,连官员都不守法,你怎么让人民守法?现在官员自由裁量权力太大,换一个领导,前任承诺过的事情,或改变原来的规划,这样的现象都不合适。所以我一再说,要依法行政,官员首先要守法,才能让民众守法,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上做到真正依宪治国、依法治官。

第二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他的想法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大胆学习国外市场经济几百年来积累的经验。但所以强调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保证公平,特别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所以我曾经讲过,没有公平的效益是不稳定的,但没有效益的公平是低水平的。现在国内讲公平比较时髦了,但没有效益,公平的水平很低,所以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在更高的水平上拉动社会公平。

第三要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相互配合,不要较劲,要较劲政府最后可能丧失威信,市场会丧失效益。这个是改革中非常要注意的问题,说政府无用或政府万能,都是错的,政府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不能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国家补贴和限价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是长期政策。

★公职申报财产 跳脱衰败周期★

问:您提到「依法治官」,很多人会联想到官员贪污腐败问题。海外有观点认为,公职人员应该申报财产制度,您是否赞成?

答:腐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1945年民建中央创始人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就和毛泽东有过一段着名的「窑洞对」,那时黄炎培就提出「国家兴衰周期论」,但凡创业时,大家团结一致,廉洁奉公,等取得政权后就懈怠了,干部素质也下降了,黄炎培问毛泽东,你们能不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当时毛泽东回答,我们可以跳出这周期率,这个办法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所以这个周期律现在看来确实存在,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有腐败问题。但如果不治腐败,很可能会影响到国家政权的存亡,所以现在要下大力度去治理,但很不容易。

国内财产申报已在做,但这是硬的一面,另一面要加强教育,从制度上限制,加强监督,决策权和制约权要分开,人大实行制约权,政府行使决策权,制约权要真正能起到作用,这些都要不断改进。(问:是否涉及重新修宪呢)宪法已规定得很明确,就是执行力度不够,所以以前人家说人大是「橡皮图章」,现在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这次我对美国朋友说,现在比较硬了,是「木头图章」,将来要做到「钢图章」,但还有一段距离。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要均衡★

这也是我要讲的第四个关系,处理好集权和分权、实际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必须要解决好的。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政令有时候有选择性地执行,这是不行的,中央政令必须统一,(地方)必须尊重中央权威。(问:很多人会联想到薄熙来这件事。)薄熙来这个问题,不说别的,就作为地方第一把手,没有人去监督他,他做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最后报导出来,大家都不知道,这怎么行?(问:中纪委不是可以管吗?)中纪委很难,地方的一把手,因为地方纪委也归地方党委管,所以很难,这种监督机制将来怎么办?这个确实是需要研究。另一方面是中央应照顾地方不同情况,给地方政府一定自主权,不要一刀切,这两个关系要处理好。

问:其实现在中国领导层某些决策给外界印象仍偏保守,还存在左右之争的说法?

答:现在和毛、邓时期不一样,那时是强势人物领导,一言九鼎,现在是九个(政治局)常委集体领导,很多问题要大家一致同意,一致就很难像邓小平那样的决断模式。集体领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主程度较高,但作决策的时候没有毛、邓那样的魄力。国外领导层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强势人物执政时经济发展反而快,换成民主政治后,议会一争论,效率就低了,这就是民主的代价,应该承认。

★集体领导 维稳首重改善民生★

问:现在中国,维稳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答: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稳定的,维稳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的生活不断改善,中产阶级数量不断增加,这才是真正的维稳。

问:外界认为,中国两位数成长的高速发展时代已结束,一去不復返了,中国怎么面对这种情况?

答:两位数成长是不可能了,从经济学来说,两位数的发展实际是超过了中国的最优可能经济发展的边界,是不可持续的,实际上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2005 年环境成本是13.5%,GDP净增长是10.4%,你不是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了吗?我计算过,在中国人口增长和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个条件下,中国最低发展速度需要保持在5%到6%,现在7%、8%的发展速度如果能坚持到2020年,就已经很不错了。

★4万亿刺激经济 留下后遗症★

问:近来外界一直在传,中国政府今年将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规模可能比2008年4万亿(兆)小,但也会有2万亿,您认为有可能吗?

答:这两年我们都在治理那4万亿的后遗症,包括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地方债务等问题,这两年不是正处理2008年底、09年的一些问题吗?2010年、2011年都在干这个,再弄一个,更受不了了,肯定这种利用大量放出货币来刺激经济的做法不可取,只能是权宜之计。

问:外界普遍认为,北京、上海等中国大都会房市有「泡沫现象」,您认为是泡沫吗?

答:大城市是泡沫,但泡沫是由于人们的期望抬上去的,比如上海宣布是国际金融中心,人们当然期望上海的房价也和东京、纽约差不多。但一些中型城市房价上涨,自有它的道理,因为城市发展得好,人们愿意迁到这些城市,这是供求关系的作用,不能说中等城市存在房市泡沫,但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确实有一部分泡沫。

★买不起房说法不确 反对炒房★

问:您曾提出中国房价应顺其自然,不要打压。但我们注意到,中国大陆房价飙涨,居高不下,很多中产阶级买不起房子,您怎么看?

答:住有所居(Everyone has his/her housing ),每个人都有地方住,应是我们房市政策的最高目标,现在说的居者有其屋(Everyone has his/her house)实际上是不对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房子,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的,包括在美国。中国80%的人自有房子,中国住房自有率是世界最高。首先解决没有房子的人,雪中送炭,这类人有两种情况,对买得起房的,要给予政策优惠,包括降低头款、优惠利率、递增式还款等。对于买不起房的,就要给公租房,低收入的应给予房租补贴。

对中产阶级所谓买不起房,其实是买不起第二套房,这些人原来的住房位置比较好,房价升值,但可能面积较小、条件较差。目前我们对改善住房这部分人没有政策,我认为应给予适当照顾,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把原来房子卖掉或抵押给银行。只要卖掉房子,银行就应贷款,现在是都不贷,这是有危险的,因为房地产紧缩以后,过两三年供求关系就紧张,改善住房这部分人没地方买房子,这就会造成房价反弹。

问:对海外部分华侨想回国买房,您有什么建议?

答:现在限购,投资很难。实际上我认为,对想回国定居买房的合理要求,是应该给予满足的,但如果是回国炒房投资,是不允许的。

★制造业回流美国 不可能做到★

问:现在美国提倡美国制造,鼓励制造业回流,您觉得对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会造成多大的冲击?

答:有的美国公司都不能回来,回来成本高了完全受不了,像苹果要回来了,成本起码涨价40%、50%,怎么跟对手竞争?所以这就是市场规律。美国企业到中国不是做慈善,是为了降低成本,利润最大化,如果在美国站得住,干嘛要到中国去?现在中国也遇到这个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也是客观的,不能不准它转移。

问:产业外移会不会引发中国未来几年出现裁员潮,尤其在出口业?

答:中国就业情况和国外不一样,中国的登记失业率只有4%左右,为什么?有很多农民工到城市,一旦没有工作、裁员了,他们可以回家种地,农村有地,就是收入低了,但没有失业,所以就不登记。如果把这部分也算成失业,那么失业率可能有个8%、9%,根据我们以往经验,GDP下降1%,工作岗位减少一、二百万,这个是可能的。实际现在倒是沿海地区有民工荒,还缺人。

★马英九之说 难敌市场力量★

问:在台湾,马英九总统提出「台湾贸易勿过度依赖大陆」,您对两岸在经贸、政治等方面的整合,有什么看法?

答:我还是说,经济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不是人为可以限制的。即使在陈水扁时期,尽管他设一些限制,但两岸经济往来还是在发展,当然马英九当政后,ECFA等等发展得更快更好,所以经济不是你想限制就可以的,这只无形的手是很厉害的。所以我还是说,政府不要跟市场较劲,较劲的结果是政府丧失威信,市场丧失效率。两岸的经济问题,同样是这样。当然马英九说这句话,我认为他也是说给一些反对的人士听的,实际上你不可能不依赖大陆,现在台湾一年对大陆贸易顺差好几百亿美元,如果真的和大陆完全没有经济联繫,这损失上哪儿找去?

政治上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和李登辉、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不同,所有的问题都要在一个中国前提下解决。

★富豪移民 要靠透明给更多信心★

问:海外有媒体报导,中国七、八成富豪准备移民或已办好移民,也有财产转移海外的情况,外界解读为对中国将来稳定没有信心,您怎么看待?

答:这是三个问题,第一是信仰、信念问题,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没有信念;第二,是一种信心,对在中国做生意有没有信心;第三,信任,对政府信任够不够。有意思的是,尽管很多人办好护照,但也不来美国,还是在国内做,因为在国内能赚钱,跑到国外来完全两眼一抹黑,这说明他们对在国内赚钱还是有信心的,但对政策信任不够,怕政策变化,所以先把家人搬出来,一旦有风吹草动,自己再跑出来,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靠国家政策更透明,对民营经济的扶植力度更大。

问:您在刚刚的演讲中提到,中国对外投资累计达3000亿美元,中国政府也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开始收购欧美公司,日前大连万达完成对全球第二大院线美国AMC的收购,以及较早前联想对IBM PC产业的收购,都是成功案例。但也有观点认为,中资企业成功收购的外国企业,不少是所谓的「夕阳产业」,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您怎么看?

★中国购外国产业 不重蹈日覆辙★

答:收购是企业行为,目标不外乎是扩大市场、获取资源、获取技术等。一些外资到中国来併购,有些企业,我们觉得这些企业老了、没有多少价值了,为什么还看得上?这些企业有无形资产,有销售渠道、有老技术人员、工人。收购时候我们还要看一个动态,收购方五年以后是个什么情况?如果有信心五年以后使企业增值的话,就可以去做,我们评论的时候不要评论它当时,而是看它几年以后是什么情况。联想也是这样,收购的时候,开始还亏损,到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出来的都是上市公司和民企多,国企在国内有钱赚啊,他冒险跑出来干嘛?国企出来的都是资源性的。

问:日本在1980年代把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都收购了,但最后鎩羽而归,中国近年的这些收购让人想到日本的历史经验,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答:中国在海外收购房地产不是太多,不像日本当年那样,中国现在收购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绕开关税壁垒、扩大关键资源、获得技术,都是这几个方面,且公企很少收购外国房产,都是私企多,中国应不会出现日本这种情况。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