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的制度保障
马英九在展望「黄金十年愿景」中提出,在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国会监督三个前提下,将审慎斟酌与中国大陆洽签「两岸和平协议」。他还强调,目前这还不是最优先项目,要待条件成熟才会推动,但未来十年不可能不触及此一议题,故须先做周全准备。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目的是实现两岸永续和平的理想,不会为签而签,一定是在「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情况下才去做。
中华民国总统在前瞻国家未来方向时,提出以台湾为主来权衡洽签和平协议的条件与时机,自在情理之中。但既然事关两岸和平,对台湾人民有利的协议,也应嘉惠大陆民众。因此在决定洽签和平协议时,除上述「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国会监督」三项前提外,以台湾经验推动大陆民主建设,是否也该列入「审慎斟酌」之中?
大陆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已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掌握了话语权。但台湾所拥有的民主政治的软实力,却是对岸的致命伤。特别是在大陆官员贪腐横行、贫富分化日甚、民怨四起的情况下,台湾民主政治的理念与价值将随旅游开放和民间交流,对大陆民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冲击力,这是台湾在与大陆签署协议时不应放弃的「筹码」。
自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已取得稳定长足的进步,但时隐时现的猜忌与敌意并未消除。除国共两党历史纠葛之外,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异,更是造成隔阂与不信任的主因。马英九的「两岸和平协议」构想,胡锦涛2007年就曾提出。但对后者来说,「一中」框架下的和平协议是达成终极统一的过渡性提法;对前者而言,则是意在将现状制度化,以不武、不独的承诺达成不统的目的。同一「和平协议」构想,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协议」说到底只有形式上的象徵作用,并无实际约束力。随经济及社会发展,大陆政治已不再是一人独裁,但由于没有监督和制衡机制,政府决策仍严重欠缺透明度,不可测因素很多。一旦国际情势丕变,或国内发生意外状况,将直接冲击两岸政策。彼时,一纸「和平协议」不足以维护台海和平局面。唯有在民主政治下,以理性的辩论达致社会共识,才能形成稳定的两岸政策。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正可施展它的民主魅力,于收穫「和平红利」的同时,使大陆人分享「民主红利」,这才是两岸永续和平的保障。
中华民国总统在前瞻国家未来方向时,提出以台湾为主来权衡洽签和平协议的条件与时机,自在情理之中。但既然事关两岸和平,对台湾人民有利的协议,也应嘉惠大陆民众。因此在决定洽签和平协议时,除上述「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国会监督」三项前提外,以台湾经验推动大陆民主建设,是否也该列入「审慎斟酌」之中?
大陆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已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掌握了话语权。但台湾所拥有的民主政治的软实力,却是对岸的致命伤。特别是在大陆官员贪腐横行、贫富分化日甚、民怨四起的情况下,台湾民主政治的理念与价值将随旅游开放和民间交流,对大陆民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冲击力,这是台湾在与大陆签署协议时不应放弃的「筹码」。
自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已取得稳定长足的进步,但时隐时现的猜忌与敌意并未消除。除国共两党历史纠葛之外,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异,更是造成隔阂与不信任的主因。马英九的「两岸和平协议」构想,胡锦涛2007年就曾提出。但对后者来说,「一中」框架下的和平协议是达成终极统一的过渡性提法;对前者而言,则是意在将现状制度化,以不武、不独的承诺达成不统的目的。同一「和平协议」构想,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协议」说到底只有形式上的象徵作用,并无实际约束力。随经济及社会发展,大陆政治已不再是一人独裁,但由于没有监督和制衡机制,政府决策仍严重欠缺透明度,不可测因素很多。一旦国际情势丕变,或国内发生意外状况,将直接冲击两岸政策。彼时,一纸「和平协议」不足以维护台海和平局面。唯有在民主政治下,以理性的辩论达致社会共识,才能形成稳定的两岸政策。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正可施展它的民主魅力,于收穫「和平红利」的同时,使大陆人分享「民主红利」,这才是两岸永续和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