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斌 人文学会分享「暴力美学」
以暴力美学创作扬名国际的中国油画家杨少斌12日在华美人文学会与艺术爱好者分享其多年的从艺心路。杨少斌的作品被冠以「暴力美学」一名,他表示,「这个还可以,我的作品基本上都这样」。1963年生于河北的杨少斌,1991年迁入北京圆明园画家村,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指标性画家。他对西方艺术影响的力量巨大,最近一件作品就在香港的佳士得拍卖行被拍出过2300万美元的天价。在由华美人文学会主办的讲座上,杨少斌将其创作分为五个部分﹕身体的暴力、国际政治、煤矿发展、蓝屋及金融危机。他在这五个部分的创作都由各种形式的暴力而启发,杨少斌说,「在艺术界会一直出来潮流,但是我的作品有时不能追上这些潮流,我的作品都是很真实的」。杨少斌说,希望透过其作品告诉观者暴力的现实,揭露虚假的政治、罪恶的战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些暴力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在讲座中,杨少斌着重谈到他历时五年对煤矿的考察,从考察中他完成两项展览﹕「纵深800米—地上地下」及「X—后视盲区」,他以艺术探讨快速发展的中国及矿工的生存环境,受西方艺术界的青睐,包括他在医院拍摄矿工接受洗肺手术,以及拍摄矿工变炭黑的肺部标本照片,已被西方的博物馆收藏。杨少斌另一个阶段的创作为蓝屋,以「京都议定书」及「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背景,探讨政治与气候的关系。出席者对他所画的蓝色很感兴趣,杨少斌说,他每次画蓝都画四、五遍,蓝色画不好,很易变灰、变土气,他所追求的蓝色要显出洋气。